临沂市郯城县马头镇,自古就是沂河沿线的交
2022/10/24 来源:不详从临沂市区到郯城县,如果走京沪高速的话,路上能看到不少“郯城”出口的指示牌。不过,这个“郯城”出口并不在郯城市区周边,而是在郯城县下属的马头镇境内。
马头镇的位置很好找,沿着京沪高速向南,跨过沂河大桥之后,很快就是“郯城出口”,这也意味着马头镇到了。在地图上看,沂河与京沪高速,刚好在马头镇一带,形成了一个交叉。显然,这里是一处交通位置相当重要的地方。
(马头镇的位置示意)
这种重要的交通地位,并非是现代才有,早在古代,马头就已经相当繁华。如今的马头镇有句宣传口号就是:“千年古镇,红色码头。”
“马头”这个名字从哪个朝代开始出现?为什么叫做“马头”?这些问题,暂时都没有定论。《郯城县志》的说法:“相传唐代已初具规模。马头素为郯城县重要集镇,清代以前水陆交通均较方便,因此处原有商船停泊,宿住车马较多,故得名码头。后人为书写方便,简化为马头。”
明代之前,“马头”是个什么样子?暂时不得而知。不过,自从清代开始,“马头”就开始频繁出现在史志资料中。
按照清代的区划,马头在前期属于郯城县大东安乡管辖,到了雍正年间,划归郯城西乡。当时,这里的水陆交通就已经相当便利。清代《郯城县志》记载:“由马头沂河舟行九十里,达邳县徐塘口入运河。”这是水路。而在陆路方面,马头也地处郯城县西往兖州府的线路上,“由县城经马头……赴兖州府,为中路。”
便利的水陆交通,使得四面八方的行人和货物都在这里集散,马头也逐渐发展成为郯城县有名的集镇(相传乾隆皇帝南巡时也曾从这里经过)。乾隆十三年,钦差大学士高斌向朝廷递交的一份奏折中就提到:“郯邑之马头镇等处。民居稠密。”当年山东巡抚和漕运总督申请调运的赈济粮也是从江苏走水路先运到马头,然后再分给沂州府各州县。原文中说:“请拨二十万石。于运河之徐塘口交卸。由支河换船。至郯城县马头镇地方车运。”
以上都是官府行为的记载,而民间的商旅贸易更是不胜枚举。根据县志记载,马头每逢农历的三和八赶大集,五和十赶小集,而每年的正月初七、三月初三、三月十五、五月十三和九月十七,还有专门的“会”(山会),很是热闹。
在清代的史料中,就已经有了“马头镇”的称呼。但当时的镇,指的是集镇,而不是区划的概念。现代意义上的马头镇,是建国后设立的。
根据郯城县史志资料记载,年设马头镇,辖马头村和新庄乡。年设立马头公社。年公社改乡镇,又称马头镇。在此期间,马头镇的辖区时大时小。其中,南部还有个“小马头”,一度也单独设立过乡镇,后来又重新合并到了马头镇当中。
如今的马头镇,全镇总面积85.4平方公里,总人口超过8万,是山东省“百镇建设示范行动”示范镇。这里正在挖掘明清时期的古镇历史,再现马头的商帮文化、水运文化,让更多的人们知道这座沂河重镇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