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群雄死的最窝囊的三人或胆小怯懦,或襄
2023/5/11 来源:不详汉末三国时期英雄辈出,各显其能。但在烽烟四起的年代,即使是英雄也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有的人壮志难酬,有的人英雄末路,有的人战败身死,令后人不胜唏嘘。
不过也有许多人死的十分窝囊,这主要是他们咎由自取。
韩馥:胆小怯懦,死轻鸿毛
韩馥(?—年),字文节,颍川郡(今河南禹州)人。东汉末年的诸侯,冀州牧。
讨伐董卓失败后,关东诸侯各自返回自己的地盘,袁绍自号车骑将军,驻军冀州渤海郡,依仗冀州牧韩馥的供给。
因为袁绍曾是讨伐董卓的盟主所以威望很高,许多豪杰前来投奔。韩馥见了非常嫉妒,便开始减少对袁绍的供给。袁绍十分怨恨韩馥,想要攻打韩馥,无奈实力弱小。
门客逢纪劝袁绍联络公孙瓒攻打冀州,然后趁机派人游说韩馥,迫使其将冀州让给袁绍。
公孙瓒攻打冀州,韩馥败绩,袁绍趁机派出说客荀谌前去游说韩馥。荀谌一方面夸大公孙瓒的攻势猛烈,而袁绍可能成为其内援,到时候韩馥内外交困,局面一发不可收拾;一方面又刻意贬低韩馥的才能,吹捧抬高袁绍,说只有将冀州牧之位让给袁绍才能保住身家性命。
懦弱的韩馥在荀谌的威逼利诱之下,竟然同意了。
《三国志》:绍还军延津,因馥惶遽,使陈留高干、颍川荀谌等说馥曰:“公孙瓒乘胜来向南,而诸郡应之,袁车骑引军东向,此其意不可知,窃为将军危之。”馥曰:“为之奈何?”谌曰:“公孙提燕、代之卒,其锋不可当。袁氏一时之杰,必不为将军下。夫冀州,天下之重资也,若两雄并力,兵交於城下,危亡可立而待也。夫袁氏,将军之旧,且同盟也,当今为将军计,莫若举冀州以让袁氏。袁氏得冀州,则瓒不能与之争,必厚德将军。冀州入於亲交,是将军有让贤之名,而身安於泰山也。原将军勿疑!”馥素恇怯,因然其计。
韩馥的部下赵浮、程涣等人苦劝,但他已经打定了主意,于是便辞去冀州牧。
韩馥/图片来源电视剧《新三国演义》版截图
都官从事朱汉曾被韩馥侮辱,怀恨在心。韩馥辞去冀州牧后,朱汉擅自发兵包围韩馥住处,韩馥逃走,而韩馥的儿子被打伤。
袁绍为了撇清关系立刻逮捕处死朱汉,但韩馥猜疑害怕是袁绍所指使,便向袁绍请辞离开,投靠了张邈。
不久张邈与袁绍的使者见面。使者在张邈耳边说悄悄话,在场的韩馥看见后以为是袁绍派人要张邈来杀害自己,顿时吓破了胆子,心理彻底崩溃了。于是他起身去厕所,用小刀自杀。
乱世中的诸侯会把地盘和军队看的比生命都重要,根本不会轻易放弃,除非被打败。因为一旦放弃地盘和军队,以前的仇敌就会找上门来,危及全家人的性命。
而身为冀州牧的韩馥,原本拥有冀州广大的地盘,强大的军队,忠心的部下,却因为自己的怯懦无能,一把好牌打得稀烂。
仅仅打了一个败仗,他就在袁绍说客的蛊惑之下轻易让出来地盘。结果失势后不但儿子被打伤,而且自己也终日活在惶恐之中,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最后竟然吓得自杀身亡。
韩馥把自己活成了一个笑话。
逢纪:今冀部强实,而韩馥庸才。
范晔:馥素性恇怯。
卢弼:馥为冀州牧,本董卓所举,勃海为其所属,故钤制绍之动摇。迨内有三公之移书,外有州郡之蜂起,始听绍举兵,此殆逢纪所谓庸才耳。
刘虞:襄公之愚,害人害己
刘虞(?-年),字伯安,东海郯(今山东省郯城县)人,汉光武帝刘秀之子东海恭王刘彊的五世孙。
虽然也是一位“刘皇叔”,但他是通过举孝廉先担任小吏,凭借政绩步步高升,先后为幽州刺史、甘陵国相、宗正、大司马、襄贲侯、太傅。
幽州地处北方,与鲜卑、乌桓等外族接壤。鲜卑、乌桓等外族经常掳掠幽州边境郡县,人民深受其害。刘虞担任幽州刺史期间,采取怀柔之策,令外族不再侵扰,因此他在外族中的威望很高。
当时战乱频仍,青州、徐州的许多百姓逃到幽州避难。幽州本来就是个偏远贫瘠的穷州,又因战乱无法得到朝廷下发的钱粮,更加困难。刘虞便组织人民开垦荒地,开采盐铁矿,让人民得以安居乐业。
初平元年(年),董卓立汉献帝,韩馥、袁绍及山东诸侯反对董卓,想要拥立刘虞为帝,刘虞厉色拒绝。
刘虞虽为三公级的高官,但生活简朴节约,穿旧衣服,很少吃荤菜,这种简朴的生活作风影响了很多崇尚奢华的豪族。
刘虞/图片来源年电视剧《曹操》截图
在针对外族的政策上,部下公孙瓒的讨伐政策与刘虞的怀柔政策互相冲突。
因为公孙瓒之所以能够步步高升就是建立在讨伐外族的战绩上,如果不能讨伐外族,公孙瓒的职位就无法升迁,这对野心勃勃的公孙瓒来说是无法容忍的。
公孙瓒任长史时以数十骑兵击败数百鲜卑骑兵,升为涿令。
因讨伐渔阳张纯与辽西乌丸丘力居等有功,升为骑都尉。
因乌丸贪至王率众人降公孙瓒,公孙瓒被升为中郎将,封都亭侯。
因为公孙瓒一再破坏刘虞的怀柔政策,忍无可忍之下刘虞决定集结兵马十万余人讨伐公孙瓒。
在出兵前从事程绪劝阻,结果被刘虞斩首。
行军打仗,最忌一怒兴兵。
《孙子兵法》中写道:“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意思是:君主不可以因为一时愤怒而兴兵,将领不可以因为一时愤怒而开战。
很显然,精通政务的刘虞肯定没有读过《孙子兵法》,所以他的军事才能几乎是零。
而一个军事才能极度欠缺的人竟然领兵十万去打仗,那无异于让这十万人去送死。
刘虞行政能力很强,而且政绩斐然,但不擅长军事,更何况他的十万军队虽然人数众多,但战斗力很差,率军攻打善战的公孙瓒是以已之短攻敌之强,自取败亡。
所以,这场仗刘虞没开打就已经注定要输。
出兵前,刘虞竟然对士兵们说道:“只杀公孙瓒一人,不要伤及他人。”
《三国志·公孙瓒传·引魏氏春秋》:“四年冬,遂自率诸屯兵从合十万人以攻瓒。……戒军士曰:“无伤余人,杀一伯珪而已。”
当时可没有精确制导武器,无法直接实行“斩首行动”,怎么可能只杀公孙瓒一个人而不伤及其他人呢?
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刘虞毫无军事经验,根本不懂打仗。
在与公孙瓒开战后,刘虞又犯下了致命的错误。
围攻公孙瓒时,刘虞告诫士兵不可毁坏百姓的房屋,不可焚烧城池,所以即使有十万大军,竟然无法攻克城池。
而善战的公孙瓒抓住战机,率领数百人顺风放火,一时间火势熊熊,浓烟滚滚,刘虞军攻势被遏制。公孙瓒趁机发动攻势,刘虞军大败,死伤无数,他率少数人逃往居庸关。三天后,公孙瓒攻克居庸关,将刘虞以谋反之罪斩杀。
《后汉书·卷七十三·刘虞公孙瓒陶谦列传第六十三》:虞兵不习战,又爱人庐舍,敕不听焚烧,急攻围不下。瓒乃简募锐士数百人,因风纵火,直冲突之。虞遂大败,与官属北奔居庸县。瓒追攻之,三日城陷,遂执虞并妻、子还蓟,……瓒乃诬虞前与袁绍等欲称尊号,胁训斩虞于蓟市。……遂斩焉。
兵凶战危,在作战时要不惜一切代价去赢得战争的胜利,而不是顾及那些瓶瓶罐罐。
常言道“慈不掌兵”,心地仁慈的人领兵打仗不但会害死自己,更会坑死战友,刘虞就是最好的例子。
民国历史小说家蔡东藩评论道:刘虞为汉室名裔,恩信夙孚,乃以战略之未娴,谬思讨瓒,卒至身死家亡,为天下笑!盖以楚得臣之忿,兼宋襄公之愚,其不至为人禽戮者几希,区区小惠,不足道焉。
刘岱:刚愎自用,浪战而死
浪战指的是轻率作战,指无取胜可能的战斗。
刘岱(2世纪-年),字公山,东汉东莱郡牟平县(今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西北)人。他是西汉齐孝王刘将闾之子牟平共侯刘渫的后代,扬州牧刘繇之兄。
初平元年(年)正月,各地群雄起兵讨伐董卓,兖州刺史刘岱也参加了。
初平三年(年),青州黄巾军攻打兖州东平县。兖州刺史刘岱认为守土有责,想要攻打黄巾军,部下鲍信却表示反对。因为黄巾军人多势众,而兖州军士较少且没有斗志,如果出战必败无疑。最正确的战术是固守不出,全力防守,令黄巾军无法掠夺粮草,等黄巾军粮食断绝离开时再追击。必能获胜。
刘岱不听鲍信的劝告,坚持率军出城与黄巾军交战,结果兵败被杀。
《三国志》:青州黄巾众百万入兖州,杀任城相郑遂,转入东平。刘岱欲击之,鲍信谏曰:“今贼众百万,百姓皆震恐,士卒无斗志,不可敌也。观贼众群辈相随,军无辎重,唯以钞略为资,今不若畜士众之力,先为固守。彼欲战不得,攻又不能,其势必离散,后选精锐,据其要害,击之可破也。”岱不从,遂与战,果为所杀。
刘岱死后最大受益人是曹操。刘岱死后,济北相鲍信等人迎东郡太守曹操出任兖州牧。
刘岱/图片来源电视剧《三国演义》央视94版截图
在汉末群雄之中,有许多人曾大败黄巾军。
初平二年(年),青州三十万黄巾军攻打渤海(今河北南皮东北),公孙瓒率步骑两万人在大破青州黄巾,斩首三万余。青州黄巾军丢弃辎重,争相渡河逃跑。公孙瓒率军等他们半渡而击,再次大败黄巾军。黄巾军死伤数万,被俘七万余人。
《后汉书》:初平二年,青、徐黄巾三十万众入勃海界,欲与黑山合。瓒率步骑二万人,逆击于东光南,大破之,斩首三万余级。贼弃其车重数万两,奔走度河。瓒因其半济薄之,贼复大破,死者数万,流血丹水,收得生口七万余人,车甲财物不可胜算,威名大震。
初平三年(年),刘岱死后,济北相鲍信和曹操联军,进攻黄巾军。鲍信战死,曹操“设奇伏,昼夜会战”,终于将黄巾击败,获降卒三十余万,人口百余万。曹操挑选精锐,组成青州兵,成为其争霸天下的一支强兵。
黄巾余党管亥率众军围攻北海,北海相孔融派太史慈突围向刘备求救。刘备立即派三千精兵随太史慈前去解围。黄巾军听说援军到了,撤围而逃。
公孙瓒、曹操、刘备都是或是讨伐外族,或是镇压黄巾军,都是身经百战的将领,而纵观刘岱的经历,很少领兵作战。但他却不知为何不听劝阻,强行出战,结果落得个战败身死的下场。
纵观这三个人的败死,无不是因为性格原因,所以正应了那句话:性格决定命运。
参考资料:《三国志》、《后汉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