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历史上曾有一位郯城王,是明代兖州
2024/12/10 来源:不详提到临沂历史上的“藩王”,很多朋友第一时间想到的,或许都是两晋时期的“琅琊王”。其实,在漫长的古代史中,有不少以临沂范围内的地名作为“王国封号”的情况。比如,明代就曾经分封了一位“郯城王”。根据《明史》的记载,明代的藩王有亲王和郡王之分。皇帝之子封亲王,为“一字王”;亲王长子为王世子,其余儿子封郡王,为“两字王”。也就是说,郡王通常都是由某个亲王府衍生出来的。而衍生出“郯城王”的亲王府,就是分封在兖州的鲁王一系。始封鲁王的人,是朱元璋的第十个儿子朱檀。朱檀喜好炼丹,年纪轻轻就因为误服金丹而死。朱元璋对他很不满意,赐予他一个“荒”的谥号。鲁荒王去世之时,他的独子朱肇煇年纪尚幼,这一世系差点就要中断。好在朱肇煇(鲁靖王)比较本分,也比较长寿,将鲁王一系延续了下去。到了朱肇煇的孙子朱阳铸这一代,鲁王府的人丁很是兴旺,朱阳铸生了十个儿子,除了长子为王世子之外,其余的儿子按照制度在长大之后都要封为郡王。因此,在这一代,鲁王府就多出了好几个郡王封号。当时郡王封号,一般就近从比较大的县中选择。现在的郯城县,就面积来说,在临沂市范围内并不太出。但在过去,郯城县的地界其实相当大(一直到上世纪三十年代,如今临沭县和兰陵县的约一半区域还属于郯城县管辖)。因为历史悠久(郯子国)、面积广阔、距离兖州较近等缘由,明代的郯城县也被选为“郡王”的封号。被封为“郯城王”的人,是朱阳铸第三个儿子朱当滋。根据史料的记载,朱当滋是在明弘治十三年获封,嘉靖二十年去世。这样算起来他在位的时间并不短,不过因为他没有子嗣。这个“郯城国”就只延续了一代,没有继续传下去。在去世之后,明廷给朱当滋的谥号是“康僖”(郯城康僖王)。按照明代的制度,郡王虽然有封号,但并不“之国”。也就是说,朱当滋在名义上是“郯城王”,但他其实并没有来到郯城县,而是一直住在兖州,与鲁王长支一系同城而居。因此,郯城县城里,也没有设立过“郯城王府”。不过,从这段历史插曲,还是能够体现出郯城县的深厚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