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我们不应该忘记他们晨晖纪实
2023/6/8 来源:不详哪家治疗白癜风权威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抗日山烈士陵园兴建记
葛永明
年3月19日,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二旅和山东纵队二旅联合发起青口战役,取得八路军主力东进滨海抗日首次大捷。26日晨,主攻青口的教导二旅六团一营一连18位指战员为掩护大部队转移,在青口火叉巷与敌血战竟日,大部壮烈牺牲,史称“青口十八勇士”。
青口战役胜利后,教二旅政委符竹庭将“十八勇士”的战斗事迹上报师政治部。罗荣桓、肖华、符竹庭这三位我党我军著名的优秀的政治工作者,善于抓住典型鼓舞斗志,在通报全师学习纪念的同时,多次研究为烈士择地安葬建碑立碣事宜,最后决定由教二旅政委符竹庭负责为“十八勇士”和抗战以来全旅牺牲的指战员选址建造烈士纪念塔。
我党我军为革命烈士建碑、建塔以志纪念的光荣传统源于红军时期的瑞金。年7月11日,毛泽东主持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会议,决定修建瑞金红军烈士纪念塔,以纪念死难的红军烈士,塔址选在叶坪村屋背大坪。当年,罗荣桓、肖华、符竹庭等人都参加过红军烈士纪念塔建塔工地的义务劳动。因此,特别重视以纪念碑、纪念塔的形式表彰人民英雄千古不朽的功勋,表达人民群众对革命先烈的敬仰和缅怀之情。
年春,符竹庭牵头成立教导二旅抗日烈士纪念塔建塔工程处(年4月滨海军区成立后改称滨海军区抗日烈士纪念塔建塔工程处),教二旅政治部宣传股长柴川若,胡邦凯、刘宗璞先后担任建塔工程处负责人。符竹庭率领柴川若和杨工程师等人亲自为抗日烈士纪念塔踏勘选址,骑马跑遍了赣榆、莒南、临沭三县边界山区。这一带有大小山头32座,属沂蒙山余脉,海拔米以上的有夹谷山、大徐山、葛家山、祝其山、横山、廖山,最后选中了赣榆县谷阳区马鞍山。
座落在抗日山顶峰的抗日烈士纪念塔、纪念亭
马鞍山在夹谷山区南端,高米,背靠马山、夹谷山、金牛山、祝其山;西邻刘家山、廖家山、采石山;东濒祝其河;南向坡地和平原。从地理大势上看,西北靠山东抗日根据地高大雄伟的沂蒙山,东南临波涛汹涌的万里黄海。马鞍山得名有二,一日山顶有一巨石,形似马鞍,故名马鞍山;又一说,此山本身就象一匹奔腾的骏马,山顶大小两峰,从东北角看,形似马鞍。
马鞍山山体由花岗岩、石英岩和大理岩构成,石质坚硬,色泽苍翠,成块率高,能出大块石料,修建纪念塔,纪念碑可以就地取材,省工省钱;马鞍山周围村庄密集,人多地少,老百姓祖祖辈辈靠山吃山,家家都有石匠,几乎人人都会干石匠活,能工巧匠多,清末赣州总兵王德胜家族的牌坊、陵墓的石材就取自马鞍山,刻龙雕凤的石件就出自马鞍山周围村庄的能工巧匠之手;马鞍山地处赣榆、临沭、莒南三县交界处,是滨南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地带,地方党组织和抗日民主政府的机构健全,群众基础好。“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皆备,最终,符竹庭和建塔工程处选定在马鞍山上修建抗日烈士纪念塔。
抗日山原名马鞍山,因马鞍石而得名
年夏,柴川若率领建塔工程处的技术人员找到赣榆县谷阳区三清阁乡乡长董玉宝,商讨在马鞍山上修建抗日烈士纪念塔的事宜。老百姓听说后,纷纷自愿出来帮助兴建,石匠们说:“修建烈士纪念塔,莫说还给粮给工钱,就是没有钱,我们也愿意干!”大家都知道,八路军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他们帮助人民求解放,为打鬼子汉奸壮烈牺牲,为了纪念他们的功绩,树塔留念,人民都拥护。马鞍山地处三清阁乡境内,周边的于闫庄、曹闫庄、三清阁河东、河西、小河北等村庄,人多地少,一到冬闲家家都上山打石头,做石头活,农家用的石磙、石磨、石碾、石碓臼、石夯,盖屋用的石门转,石猴子,还有猪食槽、牛食槽,几乎人人都会做,有的石匠技术高超,技艺祖辈相传,断磨雕刻,镌龙凿凤,立碑立牌坊,样样都会。石匠们大多都会自己做炸药,打炮眼炸石头;还会生炉子拉风箱做铁匠活,淬水、打钢钎、打钢钻子,铁匠、石匠、瓦匠活一包揽,样样难不着。特别是有些老艺人用小錾子刻出来的字,笔锋显露,苍劲秀丽,雕出来的石兽,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在马鞍山下的于闫庄,柴川若和乡长董玉宝召集十几位有技术有经验的老石匠老艺人,开了一个建立抗日烈士纪念塔的筹备会。交待了任务,说明了建塔的意义,石匠们积极性都很高,很多人没接到通知,也主动要求参加建塔建墓,还有周边村里的青壮年,不会石匠手艺,也赶来参加劳动,不要钱自带干粮也要为建塔出一份力,老百姓的热情可高涨啦!
年7月7日,抗日烈士纪念塔正式破土动工。建塔工程处就设在马鞍山下的刘闫庄村东,柴川若、胡邦凯和大杨、二杨等工程技术人员吃住在工地,老六团派出一个排驻在工地,一边做壮工参加劳动,一边保卫石匠们的安全,遇有敌情,战士们首先掩护石匠们撤退,待打退敌人后再将石匠们接回来继续干。
建塔的经费来源是教导二旅全体将士每人每天从仅有的9两给养中节约1两支援建塔作费用。石匠每人每天可以领到10斤粮食作为工钱,因为石匠要养家,领到的粮食不是小麦就是玉米,石匠十分感动,因为他们亲眼看到战士们每天的伙食只有3钱油、3钱盐、3分钱莱金和8两粮食(老称,每斤16两),干壮工的战士连高梁、糁子煎饼都吃不饱,但仍精神饱满,干劲十足。
在战士们的感动下,石匠们每天天不亮就带着干粮上山了,天一放亮就和战士们一起采石头,早出晚归,中午和战士们一样啃干煎饼,以突击的姿态投入建塔工作。一般的墓碑1米多高,石料在山上可以就地取材,大的石料要到山下三四里地圈子洪爽一带开采,采到大块石料后,先做成毛坯,然后拉到山上磨细磨平再刻字。没有起吊运输机械,就用两部牛车套上五、六头牛往山上拉,上山时还要加上许多人往上推。磨碑虽然不是重体力活,但工作量很大,谷阳区四乡的老百姓,不避盛夏酷暑或是冰天雪地,自愿到山上帮助磨碑,许多人的手都磨破了磨烂了,但为了给烈士立碑,大家毫无怨言,继续埋头苦干。
战士们在搬土扛石头时,为了节省衣服鞋子,在施工时一律不穿上衣和鞋子,扛石头时肩上垫一块兽皮或麻布,被大家称为“驮山虎”,旅直属队集中全力曾于一夜平掉一个小山头。工兵连50个人在10天内运送泥土万斤,平均每人运送5万斤。
在抗日烈士纪念塔建设过程中,符竹庭政委亲自审定设计方案,审查塔铭序文,及时召开会议,解决施工中遇到的问题。有时候吃住在工地,和战士们、石工们打成一片,干一样的体力活,吃一样的高梁糁子煎饼就咸菜。工程后期,天气十分炎热,符竹庭关照后勤部门一定要保证饮水供应,防止有人中暑。
纪念塔要写碑文时,符竹庭和政治部的有关同志从方圆几十里请来几个擅长书法的秀才和私塾先生,摆开文房四宝请老先生们撰写碑文。那天恰巧山东纵队政委、山东战工会主任黎玉和师政治部主任肖华也在场。几位老先生各自写了几遍,不是呆板无形就是有形无神,连看几幅,都难入肖华的法眼。别看肖华年龄不大,这时也不过二十四、五岁,可自古英雄出少年,何况多才多艺的一代名将肖华。
肖华,年出生于江西省兴国县,是一位天才鼓动家,童年时代便以擅长街头演讲而闻名乡里,8岁时有一次当街演讲,越讲越激动,台下的人越聚越多,不料忽然下起了大雨,听入了迷的群众谁也不肯走开,老师撑起雨伞,让他继续讲下去,讲得声情并茂,有人低声哭泣,有人失声号陶,泪水和着雨水交流,哭声伴着叹息并起。12岁,肖华加入了共青团,13岁任共青团兴国县委书记。他在各种大会上讲话从不用稿子,英姿勃勃,神采翩翩,连毛泽东也闻风而至,要亲眼一睹“红色神童”的风采,二人虽然年龄悬殊,相谈却十分投机。不久,毛泽东便将肖华调到罗荣桓任政委的红四军,担任军委青年委员,在罗荣桓亲切教导和帮助下,肖华14岁就入了党,先后担任连、营、团政委。两年后,周恩来从上海来到中央苏区工作,很快发现了这个神童,调他担任红军总政治部青年部长,一年后少共国际师成立,肖华任政委、陈光任师长。长征开始后,肖华调任红一军团红二师政委。一军团是中央红军的先锋,红二师又是一军团的先锋,率部强渡乌江和大渡河时,肖华的战场鼓动功不可没,尤其是红军通过彝族和藏族聚居地时也多亏了肖华伶牙俐齿,化干戈为玉帛,才避免了流血冲突。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肖华率部参加了直罗镇、东征、西征和山城堡等战役。抗战爆发后,任师政治部副主任,参加了平型关战役,后任旅政委,年8月,毛泽东亲自电令肖华率旅机关和一批干部到冀鲁边,统一领导已达冀鲁边的八路军各部的抗日斗争,任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司令员兼政委,这时肖华才22岁,被山东抗日军民亲切地称为“娃娃司令”、“娃娃将军”。就任师政治部主任时也才23岁。
再说黎玉,那也不是一个“凡人”。黎玉,原名李兴唐,年出生于山西崞县一个农民家庭,年9月在崞县上中学时就加入共产党,从此走上职业革命家的道路。先后在太原、北平、天津、石家庄、唐山、开滦等地领导学生、工人和农民运动,曾两次被捕入狱。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黎玉从一个农民的儿子,一个北平大学法政学院的学生成长为名震平津、冀鲁的著名的共产党人。年5月,受中共北方局委派,黎玉到济南组建山东省委,担任山东省委书记。年“芦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爆发,黎玉根据中共中央的决策,在全省范围内发动抗日武装起义,被毛泽东誉为“秀才造反,大功初成”。年4月,黎玉到延安“搬兵”,向毛泽东要干部,要军队加强山东抗日武装力量。毛泽东一边派八路军主力进山东,一边派出大批干部随黎玉入鲁,组建八路军山东纵队,黎玉任政委。年8月黎玉又以中共山东分局副书记、八路军山东纵队政委的身份被山东各界临时大会选举为山东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相当于省政府)主任委员。
肖华和黎玉都十分关心抗日烈士纪念塔的建设,经常到马鞍山建塔工地,一边参加劳动搬石运土,一边提一些指导性的意见。当时中共山东分局和师师部驻在马鞍山附近的朱樊、蛟龙汪、徐班庄一带,骑马上山,挥鞭就到。这天恰巧碰上为抗日烈士纪念塔题字,设计中的纪念塔高14米,边长1.4米,每个字约1米见方,写起来十分见功夫。被请来的那些秀才,私塾先生书法水平都很高,在当地名气也很大。但直接在这么高大的石碑上写榜书,都是生平第一次,虽然人人都很卖力气,但总是写不好。这时,黎玉说:“我推荐个人吧,我们山纵二旅有一个团长叫武中奇,毛笔字写得很好,恰巧他就在山下不远的新集村中共山东分局党校学习,不妨可以叫来一试?”黎玉接着介绍:武中奇生于年,是山东长清县固山镇后大彦村人,家里世代务农,自幼酷爱金石书法,但因家境贫寒买不起笔墨纸砚,就以青麻作笔,方砖当纸,清水代墨,研习《郑文公碑》,上追秦汉,兼攻金石,擅长行草。武中奇20多岁时为养家糊口,到济南一家印刷厂做刻字工,书法、篆刻艺术已日趋成熟,后经人举荐,受冯玉祥将军之聘,担任山东武训中学书法金石教员。年,黎玉受中共北方局委派到济南重建党组织,就住在济南曹家巷11号武中奇的家中,武中奇的家一度成为山东省委所在地。这一时期,武中奇按照黎玉的指示为党作了大量的工作,黎玉介绍武中奇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武中奇跟随黎玉积极参加徂徕山武装起义,建起了山东第一支抗日武装,历任班长、排长、中队长、副支队长。山东纵队整编后,任二旅五团团长。武中奇不但是我军令日伪闻名丧胆的优秀指挥员,还是我军中著名的军旅书法家,即使在戎马倥偬,战火纷飞岁月里,仍不时以木棍划地,以指书膝,对书法、金石进行揣磨和研究,我们部队、政府机关的印信、钤记大部分都是武中奇镌刻的。
军令如山,快马加鞭,说话之间,武中奇已飞马赶到建塔指挥部,一声脆亮的“报告”,令肖华、符竹庭等人眼前一亮,好一个年轻英俊的八路军军官、高挑的个头,浓眉大眼,精神抖擞,浑身上下透着精神气。一听说为抗日烈士纪念塔书写铭文,二话不说,转身就去找毛笔,可找来找去,桌上所有的毛笔都嫌太小,斗方榜书,没有称手如意的毛笔怎么写,可一时半晌又向那儿能找到大斗笔呢?也是武中奇艺高胆大,心中有底,让战士找来几十根苘麻,他把苘扎捆起来,用刺刀去掉内芯外皮,连撸带削,不一会一支天字第一号的大斗笔就制作出来。好一个武中奇,只见他凝神屏气,双目微闭,心中打好腹稿,然后挥毫泼墨,笔走龙蛇,转眼之间“抗日烈士纪念塔”七个斗方大字就一气呵成,颜骨柳筋,遒劲刚健,头角峥嵘,铁骨峥峥,在场之人,无不称奇。就连那些秀才、先生也大开眼界,连声称赞:“怪不得共产党能得天下,能人就是多!”
上马能打仗,下马能写字的武中奇一字走红,艺压群芳,赢得抗日军民齐声称赞。自此,不论盛夏酷暑还是冰雪严寒,武中奇满怀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为抗日烈士纪念塔,纪念碑撰写序文、塔铭和烈士名录,与这座国内建园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抗日烈士陵园结下了不解之缘,书写了数以万计的文字。
年春,在抗日烈士纪念塔即将落成之际,教2旅政治部又从文件箱中找到烈士花名册一本,为使烈士英名不被淹没,能与青史并传千古,于是又动工兴建了第七坡段抗日烈士纪念塔续塔及抗日烈士纪念堂和纪念碑,于年7月7日落成。纪念堂为延安窑洞式建筑,共5间,总面积平方米。纪念堂东西走廊的两端各有一长碑,为抗日烈士纪念塔建成时新发现之烈士英名录。堂前广场正中立有一刺刀形状的纪念塔,用整块花岗岩建造。塔南面的铭文为“烈士英名垂千古”,西面是烈士英名录,东面为抗日烈士纪念塔续序,北面为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朱德所作《抗战五周年挽八路军阵亡将士》诗。
年8月2日,罗荣桓、陈光、黎玉、陈士榘、肖华、符竹庭、谷牧等山东党政军领导人参加抗日烈士纪念塔落成典礼后合影。
陵园的第六坡段为滨海军区抗战烈士纪念塔,是一座花岗石雕刻的大炮形建筑,炮口直指蓝天。塔基部镌刻山东省临时参议会和参议长杨希文的挽词,以及-年内的战绩和烈士英名。
座落在抗日山烈士陵园第六坡段的滨海军区抗战烈士纪念塔
陵园的第五坡段为符竹庭烈士墓。符竹庭,江西省广昌县人,年出生,年参加革命,年参加红军并入党,参加了长征。到达陕北后,于年12月由红1军团2师政治部主任调任红4军团政治部副主任。年9月任八路军师旅团政治处主任,率部参加了平型关战役。年9月,与肖华率八路军东进挺进纵队进抵山东,先后创建了冀鲁边、鲁西、滨海等抗日根据地。年10月调任师教导2旅政委,率部东进滨海区,组织指挥了著名的青口战役、海陵反“蚕食”、郯城、赣榆等战役。对巩固和发展滨海抗日根据地作出巨大的贡献。年3月,实施党的一元化领导,符竹庭任中共山东滨海区书记兼滨海军区政委。年11月26日,在粉碎日寇“扫荡”中不幸壮烈牺牲,遗体葬在抗日山烈士陵园第五坡段,墓为六角亭式建筑,由灰色花岗石砌成。墓的南面镶着符竹庭的铜像,原像为八路军师兼《山东画报》摄影记者郝世保年所摄,杨工程师熔炼30余千克子弹壳铸成。符竹庭墓的东面是山东军区司令员罗荣桓、副政委黎玉、政治部主任肖华所题《挽词》:“十六年的革命生活,未曾有一日放下杀敌武器,历尽险山恶水,万里长征,艰苦奋战,坚持敌后,其忠于人民革命事业,弥久愈坚;果敢顽强,英勇壮烈;确是我黄帝子孙,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西面是中共滨海区委员会所撰《悼文》,北面是滨海军区司令部、政治部所撰《墓志铭》,西北面是滨海专署专员谢辉、滨海区参议会参议长高赞非所撰《挽词》,东南面是《赣榆战役经过》,为滨海军区政治部所撰。
座落在抗日山烈士陵园第五坡段的符竹庭烈士墓
陵园的第四坡段为汉斯·希伯纪念碑与金野博纪念碑。汉斯·希伯(-),德国共产党中央委员,著名作家兼记者。年、年两次到中国,倡导成立反侵略阵线。全面抗战爆发后,不断发表中国抗日战争的报道,并多方筹款购买药品支援新四军。年到延安采访,受到毛泽东的接见,年到新四军军部,与叶挺、刘少奇、陈毅等新四军领导人会见,撰写了大量文章,向全世界报道八路军、新四军英勇抗战的事迹,年9月到达山东滨海区,与罗荣桓、朱瑞、黎玉等领导人会见并随军采访,11月30日在沂南县大青山战斗中壮烈牺牲。被誉为身着八路军军装,拿起武器与日本侵略者英勇战斗壮烈牺牲的欧州第一人。因汉斯·希伯的遗体当时安葬在沂南獾子沟,年八路军滨海军区在抗日山上动工为其立碑,以志纪念。汉斯·希伯纪念碑为一子弹形建筑,用花岗石雕制,系山东军区司令部、政治部所立。碑南刻:“国际友人希伯同志纪念碑”,北面刻有罗荣桓、黎玉、肖华所题挽词:“为国际主义奔走欧亚,为抗击日寇血染沂蒙。”碑左另立一通卧碑,用雪花白大理石制成,碑文为希伯生平。
座落在抗日山烈士陵园第四坡段的金野博纪念碑
座落在抗日山烈士陵园第四坡段的汉斯.希伯纪念碑
日本国友人金野博的纪念牌,为一手榴弹造型的建筑。金野博(-),日本国本州秋田县人,年春被征入伍,5月随部侵华,8月2日到山东梁山“扫荡”被俘,在八路军师政治部工作人员的感化教育下,认识到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的反动本质,毅然参加八路军,任反战同盟鲁中支部支部长,从事反战工作。年夏,到赣榆、日照等地配合八路军武工队做瓦解日军工作。年春在返回根据地汇报工作的途中,恰遇日伪军“扫荡”,不幸负伤被捕,后被日本宪兵队秘密杀害。年4月,赣榆县人民政府为其在抗日山烈士陵园第四坡段建立一手榴弹造形的纪念碑,用花岗石雕制,碑文为:“日本国友人金野博同志纪念碑”,碑右另立一通雪花白大理石卧碑,碑文为金野博同志生平。
陵园的第三坡段为小沙东海战烈士冢。年3月17日,新四军三师团以上干部及随员一行51人,由三师参谋长彭雄、八旅旅长田守尧率领,从苏北盐阜区乘船出发,计划到赣榆县柘汪口登陆,然后从陆路转赴延安学习。船行到赣榆县小沙村东部海面,与日寇巡逻艇遭遇,发生激战,敌我双方各牺牲数十人;后来干部队伍在我滨海警备团及当地军民接应下胜利登陆。此役我方阵亡将士有:三师参谋长彭雄、八旅旅长田守尧及夫人,团政治处主任吴毅、张友来、军实科长曹云等16人。烈士遗体合葬在抗日山烈士陵园第三坡段。烈士冢墓碑前,分别有陈毅元帅和陈士榘上将的亲笔题词--“浩气长存”、“英灵千秋”。
座落在抗日山烈士陵园第三坡段的小沙东海战烈士冢
陵园的第二坡段,西为革命烈士纪念馆,东为碑廊。革命烈士纪念馆,年11月建成,原建筑面积平方米,年续建平方米,共平方米。设四个展厅,展线面积平方米。陵园第二坡段东面是建筑面积达平方米,明清建筑风格的碑廊,镶嵌着余通高2米、宽0.6米黑色花岗石抛光后镌刻着各级领导人、知名人士为纪念抗日烈士而题写的诗、词碑。
座落在抗日山烈士陵园第二坡段的革命烈士纪念馆与碑廊
抗日山烈士陵园第一坡段为花岗岩块石铺设的大型集会广场,总面积0余平方米,可一次性容纳近万人开展各种类型的纪念活动。
抗日山烈士陵园建成70余年来,党和人民政府怀着对革命先烈深切悼念之情,数次对陵园进行整修和扩建,不断增强革命传统教育内涵,提高陵园知名度和教育辐射量。年以来,陵园先后被评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还被国家旅游局列入全国十二大红色旅游景区之一的“鲁苏皖红色旅游景区”,纳入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8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9年成为国家首批国防教育基地。年9月1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抗战纪念设施、遗址。
抗日山烈士陵园全貌
“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标志碑
“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