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头版点赞沂蒙老区

2023/5/7 来源:不详

全国青少年白癜风公益援助 https://baike.baidu.com/item/青少年白癜风防治援助项目/22039760
                            

01

5月26日,《人民日报》头版以《弘扬沂蒙精神,加快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新思想引领新征程红色足迹)》为题点赞沂蒙老区的蝶变。

人民日报:

弘扬沂蒙精神,加快革命老区振兴发展

“蒙山高,沂水长,军民心向共产党。”走在蒙山沂水间,脑海中总会响起那些熟悉的旋律。这片土地上,有讲不完、写不尽的壮阔景象和动人故事。

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

从抗日战争时期的渊子崖保卫战,到解放战争时期的百万民工支前,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厉家寨”“九间棚”“临沂商城”,沂蒙人民在沂蒙精神激励下,开拓奋进,艰苦创业,将家园建设成“人人都说沂蒙好”的现代化城市。

老区早已换新貌,沂蒙精神代代传承,历久弥新。

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沂蒙精神

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山东临沂的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向革命烈士纪念塔敬献花篮,参观沂蒙精神展,听取沂蒙地区革命战争历史介绍,并会见了当地先进模范和当年支前模范后代代表。总书记深情地说:“我一来到这里就想起了革命战争年代可歌可泣的峥嵘岁月。”

华东革命烈士陵园里,苍松翠柏,百卉吐芳,前来祭奠英烈的干部群众络绎不绝。宣讲员的讲解铿锵有力,挺拔雄伟的革命烈士纪念塔前,一堂堂生动鲜活的党史教育课直抵人心。

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建于年4月,主体建筑有革命烈士纪念塔、革命烈士纪念堂等。纪念塔高约45米,塔身正面,“革命烈士纪念塔”7个金色大字为毛泽东同志所题写。

走进革命烈士纪念堂,巨大石碑上,镌刻着名烈士英名。触摸着一个个名字,思绪闪回到硝烟弥漫的年代。

年至年,山东根据地毙伤俘日伪军53万人。一场场胜利的血战、硬战、恶战,消灭了穷凶极恶的侵略者。24名战士为救援朱村群众英勇献身,40多名战士在支援渊子崖保卫战中壮烈牺牲。党的干部武善桐为掩护村民撤离,把日寇引到村外后抱敌跳崖。带有红军基因的“老四团”有条团规:不管什么情况下,只要群众遭劫遇难有危险,就要立即去解救。

一切为了人民。除了在战场上浴血杀敌,中国共产党还通过精兵简政、土地改革等措施,减轻群众负担,改善群众生活。既有“满缸净院”的亲民作风,也有“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严明纪律;既有“喊大爷、叫大娘”的亲切,也有“挖野菜也要远离村庄”的规矩。

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强调,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对我们今天抓党的建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在沂蒙这片红色土地上,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儿女

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在沂蒙这片红色土地上,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儿女,沂蒙六姐妹、沂蒙母亲、沂蒙红嫂的事迹十分感人。

抗日战争时期,红嫂张淑贞和婆婆王换于一起,创办战时托儿所,王换于也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沂蒙母亲”。张淑贞告诉女儿于爱梅,那个时候就算自己舍上命,也不能让烈士断了根。就这样,战时托儿所的42个孩子一个没少,张淑贞和于爱梅的婶子却有4个孩子因营养不良夭折。即使作出如此巨大的牺牲,她们也从不图回报。

“党为人民谋幸福,人民坚决跟党走。”在奶奶、妈妈的影响下,于爱梅也成长为新时代的“红嫂”。她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沂蒙精神的宣传弘扬中。军营、学校、红嫂纪念馆……处处都有她拥军优属、宣讲沂蒙精神的身影。

最后一匹布做军装,最后一粒米做军粮,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当时,沂蒙地区人口约万人,其中就有21.4万人参军参战,万人拥军支前。

鲁南战役前,陈毅同志指示郯城县,5天内建一座承重3吨以上的军用大桥。郯城立即组织名木匠、名铁匠、名泥瓦匠、0名青壮年突击队员,冒着刺骨的风雪建桥打桩。3天后,大桥就横跨沂河之上。淮海战役时,莒沂县辆小车运送11万斤面粉,一路追赶部队,行程0多里,自带的干粮吃完了,他们宁肯挨饿,也不动一粒军粮。

乳汁救伤员的红嫂明德英、拥军模范王步荣、宁死不屈的吕宝兰、永远的新娘李凤兰……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背后是沂蒙母亲、沂蒙红嫂、沂蒙六姐妹用生命写就的军民鱼水赞歌。

“这样的故事太多太多,沂蒙人民听党话、跟党走,敢于斗争,无私奉献,用自觉的行动诠释了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沂蒙干部学院副教授刘占全说。

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

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临沭县曹庄镇朱村,观看这个抗战初期就建立党组织的支前模范村村史展,了解革命老区群众生产生活。在83岁的“老支前”王克昌家中,总书记挨个房间察看,并坐下来同一家人拉家常,关切询问家里有几亩地、搞柳编能挣多少钱、还有什么困难?听老人说家里的生活有了改善,习近平总书记很高兴。总书记强调,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但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那些为新中国诞生而浴血奋战的烈士英雄,不能忘记为革命作出重大贡献的老区人民。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的第一碗饺子献给烈士,是朱村传承70多年的红色民俗。抗战初期,朱村就建立了党组织。年除夕夜,日伪军疯狂“扫荡”朱村,24名战士为保卫村民血洒战场。第二天,村民自发将第一碗饺子献给烈士,这一红色民俗传承至今。年年岁岁,岁岁年年,每一次祭奠,都是一次历史重温,都是一次红色基因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继续加大对革命老区的支持,形成促进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

临沂市委书记王安德介绍说,迈上新征程,临沂将持续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让老区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作为革命老区的临沂,曾被形容为“四塞之固,舟车不通,内货不出,外货不入”;如今的临沂,已成为“商贸物流之都”,拥有北方地区最大的物流基地。

沂南县岸堤镇朱家林村,这个原本三面环山、闭塞贫困的“空心村”,通过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建设,实现了田园生产、田园生活、田园生态的有机统一和产业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集生产美、生活美、生态美的乡村发展新路子。

刘占全说,沂蒙老区的蝶变,离不开沂蒙精神的传承与弘扬。为民靠民、自力更生、开拓奋进、党群一心,临沂才有今天的成就。

王安德表示,沂蒙精神在新时代被赋予新内涵,“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党群干群关系不断巩固,沂蒙人民一定能在新征程上创造新辉煌!

02

光明日报:

沂蒙之光耀千秋

巍巍蒙山高,悠悠沂水长。八百里沂蒙,每一座山头都燃烧过烽火,每一寸土地都浸染着鲜血,虽然这方水土被历史长河不断冲刷,但沂蒙老区拥有的红色却从未被遗忘。

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临沂考察时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

夏日的沂蒙大地,绿意盎然,生机勃勃。记者再次踏访临沂这方红色热土,深深感受到现代商城的蓬勃活力,陶醉于蒙山沂水的旖旎风光,惊叹于这座城市的美丽蝶变。

昔日老区今朝蝶变

在沂蒙革命纪念馆,一组名为《力量》的群雕吸引着众人驻足:数十辆小推车,艰难行进在崎岖不平的道路上,每一辆小车,都装满了粮食等支前物资;每一位百姓,都目光坚毅、勇往直前……沂蒙人民用小推车支援前线的场景,再次把人们的思绪拉回到革命战争年代。

临沂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被誉为山东的“小延安”,21.4万人参军参战,万人次拥军支前,10.5万名革命烈士献出宝贵生命,涌现出抗日楷模村渊子崖、用乳汁救助伤员的红嫂明德英、沂蒙母亲王换于、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等一大批英模人物和先进群体。在艰苦卓绝的革命历程中,沂蒙党政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共同铸就了伟大的沂蒙精神。

今年91岁的王克昌,是临沭县曹庄镇朱村的一名“老支前”。年11月2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朱村看望王克昌。“总书记一直亲切地拉着我的手拉家常,详细询问俺支前经历、家庭收入和养老情况。”时隔8年,王克昌仍清晰记得总书记前来家中看望的一幕。

朱村人扎实苦干,日子越过越好。他们不断探索老区人民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方法路径:按照“农文旅”融合发展理念,规划建设“朱村柳韵”田园综合体;依托临沂欧拉农业公司,当地流转种植杞柳2亩,改造提升欧拉花园、精品民宿等项目;建设集采摘、体验、休闲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种植户年均增收1万余元……朱村集体年收入从年的15万元增长到年的46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从0.8万元增长到2.1万元,全部实现翻一番。

“俺朱村日子变化太大啦:老年人有补助,残疾人有照顾,农民成了电商,泥泞路变成水泥路……”王克昌掰着手指头细数村里的变化。“现在我们都过上了好日子,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环境卫生好,比小康还小康呢!”

朱村是沂蒙老区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改革开放以来,在沂蒙精神的感召下,临沂人民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拓进取,创造了世人瞩目的“临沂奇迹”:年,临沂在全国18个连片贫困地区中率先整体脱贫,0年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小康,4年成为首个生产总值过千亿元、人均过万元的革命老区城市……党的十八大以来,临沂发生着由大到强、由美到富、由新到精的蝶变。

物流之都迈向现代化

位于临沂市兰山区的山东金兰物流基地,一辆辆满载货物的物流车辆排成长队缓缓驶出园区,奔向全国各地。基地内信息交易中心大屏幕上,实时滚动着车辆和订单信息。

“我们投资万元,建成这个物流信息平台,实现了与全国0多个城市信息共享。”山东兰田集团党委书记王士岭指着大屏幕告诉记者,物流信息化帮助货与车直接联动,实现流通效率的最大化。

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临沂商城金兰物流基地时指出,物流业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凸显。要加快物流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提高流通效率,推动物流业健康发展。

老区人民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不断推动商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再创新辉煌。年以来,临沂商城核心区所在地——兰山区抢抓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和山东省“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建设机遇,科学研判“商、仓、流”配比规律,全面启动3.4平方公里的临沂商谷示范区、28.5平方公里的国际陆港建设,全力打造“一带一路”东方商都和国际陆港。

临沂商城是临沂人在改革创新中创造的“市场奇迹”。商城现有批发市场个,经营户10.2万家,商品涵盖27大类6万个品种,辐射全国30多个省区市,远销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座专业市场自成一城,连绵成势,每天客流量30万人次、有数万车辆出入市场。

市场繁荣带动了物流业发展,有物流园区23处、配载线路近0条,覆盖全国所有县级以上城市,通达全国所有港口和口岸,日均发送货物20多万吨,成本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0%~30%,形成了“南有义乌、北有临沂”格局。土货不出、外货不入的闭塞之地,如今已变成闻名全国的市场名城、物流之都。

红色基因代代传承

记者来到沂南县马牧池乡东辛庄村沂蒙母亲王换于纪念馆,82年前,王换于开办的战时托儿所就设在这里。

“抗战时期,奶奶看到那些革命烈士的孩子吃不饱穿不暖,瘦的都不成样子,很是心疼。”王换于的孙女于爱梅说,在当地党组织的支持下,奶奶成立了战时托儿所,她带着儿媳和家人,倾尽所有照料这些孩子,最终战时托儿所的孩子全部健康成长,而自己的4个孙子却先后夭折了。

战火硝烟早已远去,但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永不过时。生长在这片红色土地上的老区人,如今正一代代传承着这种融入血脉的红色基因,并内化为砥砺奋进的前行动力。

长期的家庭熏陶和影响,使于爱梅对党和人民军队有着特殊感情,对沂蒙精神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她以先辈为榜样,继承拥军传统,先后发起成立了沂蒙红嫂协会、沂蒙精神传承促进会。“自退休后,我一直在做一件事情,就是将沂蒙红嫂故事和沂蒙精神讲给更多人听。”于爱梅说。十多年来,她讲了多少场,自己已经数不清,但足迹却踏遍大江南北,学校、部队、企业、社区……

平邑县九间棚党支部书记刘嘉坤等9名党员,带领全村男女老少,架电修路、引水上山,一举改变了贫困恶劣的生产生活条件,走上致富之路。沂南县后峪子村在党支部书记梁兆利的带领下,艰苦创业,从一个土地贫瘠、水源匮乏、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变成了林果满山、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的小康村。

兰陵县代村曾是个出了名的穷村、乱村。自王传喜任代村党支部书记以来,他引领群众自力更生,偿清巨额欠款、破解人地不均问题、拆旧立新,建起高标准社区、实现万亩土地集体经营,从90年代负债余万元的“脏乱穷差”村,变成如今农民人均纯收入6万余元的新农村,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幸福桃源路。

党和人民的鱼水情是战无不胜的力量之源

蒙山巍巍,沂水汤汤。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走进沂蒙这片红色的沃土便可见一斑。在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沂蒙人民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峥嵘岁月,沂蒙人民整山治水、艰苦创业,靠双手改造了自然;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沂蒙人民与时偕行、敢想敢干,从贫穷落后迈向幸福小康。

沂蒙人民用双手奏响了革命老区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光荣乐章。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则是他们得之于实践、用之于实践的坚定信念。因为有信念,所以刀枪架于顶而不惧,因为有信念,所以艰险立于前而不退。

在百年发展历程中,人民的支持是中国共产党最坚实的后盾,而为人民服务也是一代代共产党人不变的坚守。党与人民双向奔赴的信念,正是我们的民族和国家战无不胜、继往开来的力量之源。

(来源:人民日报、光明日报)

原标题:《《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头版点赞沂蒙老区新“蝶变”》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456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