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开学第一课一堂贯通历史现实

2023/1/8 来源:不详

北京青春痘最好的医院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9113049.html

各地各校丰富多彩的开学第一课。图片来源:新华社、光明图片

各地各校丰富多彩的开学第一课。图片来源:新华社、光明图片

各地各校丰富多彩的开学第一课。图片来源:新华社、光明图片

9月1日,山东省郯城县郯城街道龙泉社区工作者与小学生一起写下对祖国的祝福,迎来开学第一课。新华社发

中国之美,中国之志,中国之光,《开学第一课》,绘就了一幅“何以中国”的画卷。今天,让我们再次回味这堂以“奋斗成就梦想”为主题的大课,感受时代铿锵前行的足音,凝聚起踔厉奋发、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

年,中国开启了一个又一个高光时刻:我们跟随着冰墩墩和雪容融,一起见证了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冰雪奇迹;一起见证了我国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横空出世;还一起见证了中国航天员又一次叩问苍穹……这些我们曾经憧憬的梦想,一个又一个变成了现实。

《开学第一课》敏锐捕捉住时代的脉搏,以“奋斗成就梦想”为主题,邀请“时代楷模”“八一勋章”获得者、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科学家、冬奥冠军、考古学家等,为中小学生们讲述这些震撼人心的瞬间背后的奋斗故事,成为过去一年中国砥砺前行的影像见证。

透过这些奋斗者的身影,一个又一个与其相关的人文故事、生态故事、攻坚克难故事浮现在学生们眼前,揭示出奋斗与中华大地上人文精神、地理环境、生态文化、强健国力之间的深层联系。通过礼赞奋斗精神,这堂大课从不同维度展示出中国之美、中国之志、中国之光,汇聚成一次对中国的深情告白,让青少年们从内心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骄傲,为这个国家这个时代感到振奋,从而激发使命感和内驱力,完成一次珍贵的精神接力。

1中国之美激发文化自信

中国之美,不仅美在地大物博的山河,更美在中华民族于历史长河之中接续守护、薪火相传的中华文化。在这一课里,有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深厚底蕴,讲述了中华儿女在神州大地上创造文明的故事,让孩子们知道我们的文明缘起,以及我们的脚步迈向何方。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主任、研究员王巍以一粒稻米和它背后升起的炊烟,作为破解中华文明奥秘的“密码”,串联起先民驯化、培育、利用稻米的整个过程,展现了他们收获、繁衍、生息的生活。学生们得以跨越时空,看见古老家园的水草丰美,日升月落,山河万古,星辰璀璨,更感受到中华先民生生不息、劳作不止的奋斗史。

“中华文明历经沧海桑田,成为世界几大文明古国之中唯一没有中断、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中华文明之所以五千年灿烂不熄,离不开远古先民坚忍地开辟了这片广袤的沃土,更离不开我们一代代华夏儿女在长期奋斗中对中华文明的创造、发展和接续守候。”

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檀栋娓娓道来青藏高原的独特: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它标记着地球的高度,是记载上千万年中国地理气候的“历史档案”,它的出现重塑了中国的地形地貌,奠定了亚洲的水系布局,滋润了一片绿洲和亚洲人民。这也说明了为什么珠峰科考是如此重要。“青藏高原是一片圣土,构筑了我国生态安全屏障,也滋养了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鱼米之乡。我们对它的探索永无止境,对它的保护也将一如既往。”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参天之树有其根,怀山之水有其源。节目从独特的美学意蕴阐述中华文明缘起,让青少年了解中国道路走过的空间维度和历史维度,从而有身在历史和创造历史的位置感和价值感,在面对当下时,可以感受到来自脚下土地的力量,从而带给他们面对未来的勇气和自信。

2中国之志凝聚磅礴伟力

“中国之志”汇聚成“中国之智”,在这一课里,对祖国至真、至诚的爱,化为志向,在经年累月的坚持中累积为智慧,代代延续成为一个个当下的中国奇迹。

“民以食为天”,吃饭是人的生命最基本需要。中国的历史,也是一部与饥饿抗争的历史。饥饿,在很多中国人的心中,是一种无法忘却的痛楚,也是一种催人奋发的动力。82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植物遗传育种学家谢华安在《开学第一课》回顾童年时,讲到小时候自己的外婆想喝上一碗稀饭都遍寻不获。为此,他立志“人人有一碗饭吃”,并走上了寻找高产水稻的道路。他和全国各地60万农业育种科研人员如候鸟般往返海南三亚“南繁硅谷”,躬耕于阡陌之间。经历了50年、几代人的努力,终于,以他为代表的农业学者们,保证了“中国饭碗装中国粮”,把饭碗牢牢端在了中国人自己的手中,守护了无数中国人的餐桌,为中国人的DNA刻入了安全感。“今天我很欣慰看到你们都不用再忍受挨饿的滋味。为了这个填饱肚子的梦想,我从年从事育种工作到今天,已经整整50年了,而且不光是我,几十万农业育种科学家都在为这个梦想奋斗。在这里,我很想告诉同学们,人生一定要奋斗,只有奋斗才会有收获。今年我已经82岁了,但是一想到水稻,我仍然觉得很有干劲,未来我会继续奋斗,培育更多好种子,让大家能够吃得更营养更健康。”

在塞罕坝,人们以韧劲守护了这方天地。从“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到“林海苍茫凝碧色,芳洲烂漫绽繁英”,这里的三代造林人,用了整整60年的光阴,一锹一锹地在一片荒原上,种出了全球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场。再生动的文献,都不如身临其境的冲击力。在《开学第一课》里,塞罕坝第三代务林人于士涛以一堂“行走的沉浸式劳动课”,带领学生们实景体验这一人类历史上伟大的“绿色奇迹”,更请来第一代塞罕坝务林人陈彦娴老人给孩子们讲述,这片幽深阔大的森林,实际上是每个务林人闪耀发光的青春。“我们来到塞罕坝的时候,到处都是沙窝子、野草,非常荒凉,除了同来的伙伴,你看不着一个人,没有房子住,只能住在窝棚里,外头下大雨的时候,屋里头就下小雨,冬天下着大雪,刮着白毛风,打在脸上,就像刀割一样。雪都没到膝盖以上,要走快两个小时才能到山上。那会儿我们都非常年轻……大家心里有一个目标,要给第二年造林的同志们打好基础。虽然劳动这么艰苦,但是我们的心里有自己的理想,就是把这一棵棵小树栽活。这样,我们到老的时候才不后悔,觉得我这一辈子值了。”

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他们身上呈现出来的中国之志,似春雷惊空,振奋人心。他们对家园、对国家竭尽全力、矢志不移的守护,更是对民族精神传承不绝的历史见证。作为这样一份延绵不绝的文化的后裔,青少年更要勇敢担起这份代代传递的守护之责,在接力托举间,创造出国家和民族更好的未来。

3中国之光照亮奋进之路

以自信、奋斗的姿态,为国人擎起希望的火把,指引未来的方向。这一课里,揭示的是中国面向未来的自信,是梦想不断照进现实的欣然。

一场冬奥赛事,让世界一览中国新生代开放自信、生机勃勃的风采。这份时代涵养出来的自信也在航天人身上熠熠生辉。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院士提起中国航天之父、“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掷地有声的一句话:今后我将竭尽努力,和中国人民一起,建设自己的国家,使我的同胞过上有尊严和幸福的生活!当时刚考上国防科技大学、年仅20岁的周建平,不仅把钱老当作自己的奋斗榜样,更是把加入国家航天事业队伍,让中国人自己的航天器飞向更高更远的太空当作自己梦想。“我们看神舟飞船的发射,就像是看一部惊心动魄的大片。大家看到的航天飞行场景,是完全真实的,怎么能够做得到呢?在这后面是成千上万的人,默默地保驾护航。”在60多年的时间里,正是一代代年轻的中国航天人不问功名利禄,不断从老一辈航天人手中接过接力棒默默无闻地奉献,才有了今日中国人迈向宇宙深处、更深处的步伐。“我们将用中国的航天器把人类的文明播向星辰大海,从‘嫦娥’问月、‘北斗’指路,到‘天宫’览胜、‘天问’探火,我们把这些远古的神话都变成了现实。但是我们并没有就此停下,那么,接下来接力棒就会交到你们的手中,你们准备好了吗?”

这一刻时间静止、空间无垠。无言的感慨和豪情在每一个人的心头汹涌奔流,仿佛听到了激越人心的黄钟大吕,感受着个人与祖国的同频共振。这是国家强盛的宣言,彰显的是大国自信,更带给每一个人“此生无悔入华夏”的自豪。

这样的课堂,有文化的境界、有历史的格局、有时代的情怀。知国才能爱国,知国才能信国,知国才能以身许国、精忠报国。《开学第一课》像是一部立体的“国士影像志”,通过汇聚时代人物的拼搏故事,拼出当下时代的图景,更带领青少年完成一次“何以为中国、何以见中国、何以爱中国”的价值探寻。

(本报记者柴如瑾杜冰)

(来源:光明日报)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293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