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姓趣谈郯姓的起源可圈可点,值得追溯
2024/12/18 来源:不详治白癜风要花多少钱 http://baidianfeng.39.net/a_xcyy/141127/4525518.html作者:山东省郯城县美澳学校乔闪郯姓的起源可圈可点,值得追溯。正本清源,应该先从郯国说起。郯国,系商周古国。周爵五等(“公、侯、伯、子、男”),郯为子爵。其都城在今山东郯城西南,周边有鄟国、祝其国、莒国等,前后享国七百余年。由于史料匮乏,除末代亡国之君郯子“鸪”外,其他历代国君都通称“郯子”。郯子的高祖是少昊,名挚(“挚”即鸷鸟,属于鹰、雕类猛禽),字青阳,出生于穷桑(今山东省曲阜北),故号为穷桑氏,也称金天氏,被称为人文初祖。他是远古时代地地道道的东方土著,是海岱地区古老部族东夷族的早期首领,建都于曲阜。少昊是东方史前文化的创始者。据传他所率领的东夷族部落以凤鸟为崇拜图腾,实行的是依据候鸟迁徙标志节令的物候历制度。他将所辖部族以鸟命名,分为凤鸟氏、玄鸟氏、伯赵氏、青鸟氏、丹鸟氏五个部族,在这五个部族之外,又分祝鸠、鴡鸠、鸠、爽鸠、鹘鸠五个氏族,以及鹊雉、鹋雉、翟雉、鹈雉、晕雉五个雉氏族,春扈、夏扈、秋扈、冬扈、棘扈、行扈、宵扈、桑扈、老扈九个扈氏族,共24个氏族,分别被授予不同权限和职能的鸟类官衔,共同管理天下政事,形成一个庞大、完整的氏族部落社会。他被后世尊为五帝(少昊、高阳、高辛、陶唐、虞舜)之首。上个世纪末,考古学者在郯国故城内采集到大宗以陶器为主的遗物,在春秋战国及汉代的各类器皿中,一件凤鸟纹半瓦当印证了古代郯国人崇鸟的习俗。约在公元前11世纪,商王武丁封少昊后裔中的炎族首领于炎地,建立侯国,称炎国。炎,古音亦读谈(Tan),商周末期至春秋前后,国名多加“邑”字,于是炎国演化为郯国。”由文献可知,商王朝在与东夷部族的连年征战中耗尽了国力;进入西周,中原王朝依然长期对东夷部族进行了连续不断的大规模征伐。周公东征东夷诸国后,处在沂沭河谷地带的郯国臣服归顺,从而成为西周驻军(驻扎着成周八师之一的炎师兵马)监视、镇压东夷方国叛乱的一个重要据点。春秋时期,周王室渐趋衰落,诸侯大国之间相互争战,弱肉强食,天下动荡不止。郯国的政治、军事活动,多依附于鲁国。史籍中有关郯国的记载,多与鲁国牵连。郯虽为小国,但在政治舞台上很活跃。公元前年,郯国同北面的邻国莒国产生了摩擦,齐、鲁两个大国出面调和,郯国被说服了,莒国却不肯息事宁人,鲁宣公大怒,于是出兵讨伐莒国,占领了莒国的向地(《左传·宣公四年》)。这是史籍中对郯国最早的记载。公元前年春天,吴国攻打郯国,郯国同吴国讲和(《左传·成公七年》)。公元前年,鲁定公三年冬天,仲孙何忌和邾子在郯地结盟,重修和邾国的友好(《左传·定公三年》)。公元前年,鲁哀公联合吴王(夫差)、邾子(邾隐公)、郯子,一起攻打齐国南部边境(《左传·哀公十年》)。鲁、郯之间还结有政治姻缘——公元前年秋天,来自鲁国的郯伯姬,不知是触犯了“七出”(也称“七去”、“七弃”,古代社会休弃妻子的七种理由:无子、淫佚、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妒忌、恶疾)中的哪条,竟被硬气的夫君郯子遗弃,直接遣送回了娘家(《左传·宣公十六年》)。直到鲁襄公七年(公元前年),郯子第一次去鲁国朝拜述职,郯国与鲁国的外交才作为鲁国的重要政治事件首次记入国史。公元前年秋,郯子再次到鲁国去朝拜,受到鲁昭公的盛情款待,席间谈起前代掌故,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鲁国大夫叔孙昭子咨询郯子其先祖少昊氏得天下之初用鸟来命名各部落官员的因由。郯子侃侃而谈,如数家珍,介绍当时祥瑞之物凤凰正好飞来,所以用鸟纪事,命名百官。不同官员对应不同鸟名,郯子一一列举。满座宾客听后,都为郯子渊博雅正的学识所折服。当时,孔子刚刚27岁,正在鲁国做管理粮仓的小吏。勤学好问的他被郯子这场有关官礼制度的解说所吸引,于是“见于郯子而学之”,详细请教官制建置等方面的学问。这给他带来了重要启发,以至发出了“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喟叹。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孔子问官”典故。孔子后来甚至还表示,要带子路等弟子到注重礼仪教化的东夷之地来居住。由此,蕞尔小国郯国声名鹊起。据《越世家索隐》《水经沂水注》《古本竹书纪年辑证》等记载,周威烈王十二年(公元前年),越王朱勾讨伐郯国,俘虏了郯国第36代国君郯子鸪,郯国灭亡。郯子鸪也是唯一有史书记载的一位有具体名字的郯国国君。同祖先名“挚”(“鸷”)、末代郯子名“鸪”一样,郯国其他历代国君似乎都应以猛禽或其他吉祥鸟类来命名,只不过由于史料阙如,都只能一律统称为“郯子”罢了。郯氏之系出,众说纷纭。少昊氏,姬姓,见《帝王世纪》;或云纪姓,见《路史》;或云己姓,见《舆地记》;或云嬴姓,见《古史考》《姓氏寻源》。也有称郯子为盈姓、偃姓的。《姓氏考略》亦注:“出自赢姓,少昊之后,封于郯,春秋时郯子朝鲁,其后国亡,子孙以为氏。”郯国灭亡后,其后裔子孙为逃避追杀,纷纷南迁,便以国为姓,是为郯姓。也有学者说,分封时即是以国为姓,称为郯氏。郯姓作为罕见的汉族姓氏,郡望下邳,也出了唐朝的郯戴、元朝的郯韶、明朝的郯徵等家族名人,最著名的当是元代诗人郯韶。郯韶,字九成,自号云台散史,又号苕溪渔者,元代湖州吴兴人。生卒年均不详。“好读书,慷慨有气节,不事奔竞,淡然以诗酒自乐,善画山水,与倪瓒友善”,著有《云台集》。他还是元末东南吴中地区(今苏州一带)“玉山草堂雅集”(它与东晋兰亭雅集、北宋的西园雅集并称为“中国历史上的三大雅集”,号称“乱世中的文人狂欢”,几乎汇聚了当时的东南文坛名流)的文人名士之一。郯徵,四川眉州人,明朝成化中任建平县丞。古人有名有字,自称用名,外称用字,男子加冠时取字,但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联系。名、字号和著作名涉及“郯”字的也不乏其人。陈郯(~),字素风,五代清源郡仙游县西乡人,诗人、藏书家。年幼时家贫,勤学苦读,通晓《五经》,12岁能写文章,精通词赋,历任内廷四门学士、检校太傅等。何郯(~),字圣从,原籍陵州(今四川眉山市仁寿县),后来迁徙到成都居住,宋仁宗景祐元年()进士,为人刚直,主张治理国家应该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历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弹劾无所避,有直声,累官至龙图阁直学士,著有《庐江文集》二十卷,已佚。葛郯(?~),字谦问,号信斋,南宋归安(今浙江省吴兴县)人。绍兴二十四年()葛郯中进士后,其叔父——诗论家、词人葛立方写《喜侄郯登第》一诗祝贺。后任常州通判,著有《信斋词》一卷。南宋爱国词人张孝祥的叔父叫张郯,字彦知,家学深厚,才气横溢,曾任太府寺丞、真州知州。陆郯,字承道,号三山,以荫官都察院都事,历官石阡府知府,政绩卓著,与其祖父陆深并入乡贤祠。陆深(~),明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和藏书家,字子渊,号俨山,南直隶松江府(今上海)人,弘治十四年()应天乡试第一名(解元),弘治十八年二甲第一名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累官詹事府詹事,著述宏富,上海浦东的陆家嘴即因其故宅及祖茔而得名。陆深之子陆楫(~),字思豫,以父荫,由廪生入太学,也是著名的文人、经济思想家,著有《蒹葭堂稿》,未满四十而卒。陆郯为陆深同宗堂侄陆标之子,因陆楫无子,陆深及其妻子梅夫人按照“择贤而立”的标准,在儿子陆楫去世后立其为嗣孙。郑郯,字官五,福建侯官人,寄籍闽清,康熙间拔贡,诗人。康熙癸未、甲申间,郑郯与蓝涟、陈祈广、方京、李馥等四十余人,结社于于山平远台,时称“平远诗社”。金埴(~),字小郯,浙江会稽(今绍兴)人,清代康熙间诗人,造诣很深,著有《秦淮后游词》《不下带编巾箱说》。全祖望《鲒埼亭集征士谷林赵君诔》内所称“金小郯诗人”,指的就是他。其父亲金煜,顺治十五年()孙承恩榜进士,授职山东郯城县知县,康熙二年()曾任山东乡试主考官,康熙九年()罢官,金埴随父在山东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如果把以上古人的名和字相互对照起来看,由此及彼,可以于丰富的联系、联想之中,识其博雅之趣:姓虽各异,名皆为“郯”,字则互相关联——“素风”,赞美“郯子家承素风——纯朴的风尚、清高的风格”;“圣从”是谓“圣人(孔子)向他(郯子)请教”;“谦问”的意思是“谦虚地请教问题””;“彦知”——彦指贤士俊才、才德出众的人,知:通晓、了解;陆郯“承道”之字应该是其祖父陆深给起的,意即“像郯子那样数典述祖、传承大道(典章制度)”;“官五”指的是“少昊以鸟来命名各种官职,如掌管历法和节气的五种鸟类:凤鸟氏(历正,掌管历法),其属官为玄鸟氏(燕子,春分来秋分去,掌管春分、秋分),伯赵氏(伯劳,因夏至鸣而冬至止,掌管夏至、冬至),青鸟氏(鸧鶕鸟,因立春鸣立夏止,掌管立春、立夏)、丹鸟氏(鷩雉,因立秋来立冬去,掌管立秋、立冬);“五鸠”(祝鸠为斑鸠,鴡鸠为枭、雕类,鸠为布谷,爽鸠为鹰,鹘鸠为山斑鸠)分别担任司徒、司马、司空、司寇、司事等治民的官职;任命“五雉”为五工正等官职,各司其职。”“小郯”则至少表明了对自己幼年跟随任郯城知县的父亲生活、成长的一种怀念。《愧郯录》,南宋岳珂撰,共十五卷,记载宋代典章制度,并参证旧典之异同,考证前代掌故沿革。岳珂,字肃之,岳飞之孙。该书取名“愧郯”,是出自《左传》中“郯子来朝、孔子问官”的典故,他自谦“只是稍微了解一些历史掌故、在学识通达渊博的古人(郯子)面前感到十分惭愧”之意。据有关资料,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兴化市缸顾乡,江西省宜丰县、赣州市赣县储潭乡白涧村、台湾省台北市等地均有郯姓家族群。据《通志·氏族略》《姓氏考略》记载,少昊之裔有郯姓,有后来讹为谈姓的。今日郯地已无郯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