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年间的郯城大地震,马头镇一位大孝子死
2024/12/13 来源:不详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时(公元年7月25日晚8点左右),鲁南区域发生了一次强烈地震,除了山东之外,河北、辽宁、山西、陕西、河南、江苏、安徽、湖北、江西、浙江、福建等10余省多县也都有震感。因为震中在郯城县附近,史料一般称之为“郯城大地震”。这场地震造成了极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根据《郯城县志》的记载,郯城县“死男妇子女八千七百有奇,查上册人丁打死一千五百有奇”,沂州“压死在籍人丁六千九百余,老幼家口无算”,莒州“城廓庐舍俱坏,压死人丁在册三千五百九十余丁,男女老幼死者共二万余人”。待到两年之后的康熙九年,江西人黄六鸿走马上任郯城知县时,面临的仍是一个百废待兴的状态。他在《福惠全书》中说:“郯地当南北孔道,素号冲疲,水旱频仍,复遭康熙七年地震,压死在籍人丁八千余名,。而他不与,城垣官舍、百姓屋宇,倾塌殆尽,以故流亡相继、田地抛荒,正赋节年拖欠、催比无人,邮使往来如织、供应告匮。”从他的记载来说,在这场大地震中,郯城县在籍人口就损失了八千多,而活下来的人当中,很多因为房屋倒塌而流离失所,生计维艰。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有人既能在地震中保全生命,自己住的房屋又比较完好,那真算得上是大难不死、不幸中的万幸了。而在清代的《郯城县志》当中,就记载了一位这样的幸运人物,他的名字叫做王应仕。根据记载,王应仕是城西马头镇人。就少年时期来说,他的人生境遇实际上很坎坷。七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去世。到了十四岁的时候,他的兄长搬到了沂州城居住,只剩下他自己在老家照料着体弱多病的母亲。古人成家立业的年龄都比较早,十四岁的王应仕靠着自己的努力,也逐渐站稳了脚跟。他后来娶妻生子,上有老、下有小,一个人苦苦支撑起大家庭。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这天晚上,王应仕正在适逢母亲吃晚饭,忽然一阵天晕地旋,他的一个儿子和女儿在一旁害怕地哭了起来。王应仕很快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但屋内除了他还有三个人,一下子无法同时帮助。情况紧急,他无奈之下做出选择,首先把母亲搬到了外面的空地,然后再回来管孩子。(县志中只记载了这些人,他妻子的情况没有提到)当他冲到外面时,只见周边的房舍很多已经倒下。但所幸的是,他自己的房子却一直矗立,没有坍塌,他和家人逃过一劫。过了几天,东兖道的官员来到马头镇查看受灾情形,见到王应仕家的房子完好,感到惊奇。打听了一下,才知道了王应仕孝顺的事迹。这位官员把此事上报给了山东巡抚,山东巡抚专门颁发了一块牌匾表彰王应仕。他因此也成为了郯城县有名的大孝子,在县志中有专门的传记,待遇比很多科举人物都高。常言道:善有善报,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王应仕为人孝顺,晚年也有福报。根据《郯城县志》的记载,他最后活到了八十五岁。在清代,这个年纪已经很是长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