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中国红村新名片建设让老区人民过上

2023/5/26 来源:不详

擦亮“中国红村”新名片

建设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的“红色样本”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八年后朱村的改革发展实践

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莅临临沭县朱村视察,作出了“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的重要指示。近年来,临沭县深入落实习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准确把握“好日子”的深刻内涵,以朱村为示范引领,连片布局、改革创新,探索出一条以改革动力牵引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朱村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全国“美丽乡村”创建示范村、全国传统古村落、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山东省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示范创建村等称号。《组织引领老区人民破译“幸福密码”》作为山东省村级典型范例写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实施报告(年)》。

背景动因

临沭县朱村位于临沭县西南部,现有户、人,村“两委”成员6人,党员80人。朱村属沂蒙革命老区,是八路军老四团“钢八连”战斗发生地和“枪声就是命令”的诞生地,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过的村居,解放战争时期,朱村是典型的支前模范村;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了支持国家水利工程建设,朱村贡献了亩土地,人均耕地由4亩减少到不足半亩。特别是年习总书记视察朱村后,作出了“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的重要指示。多年来,临沭县始终牢记习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殷切嘱托,深入思考如何把这一指示要求变为发展实践,在各级各部门的支持帮助下,举全县之力,集全县之智,立足朱村红色文化、绿色生态、蓝色水系、明清古居等资源优势,以及柳编产业、现代农业园区,内部挖潜,融入政府、城投、文旅等平台助力,运用市场化的机制,做大“一心五馆”红色教育基地,发展红色研学、三同教育等红色文化旅游产业,传承红色基因,让“资源”变“资产”、“村民”变“股民”、“集体”变“股东”;同时以朱村为示范,引领带动周边村居连片发展、共同致富,初步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发掘特色,市场运营、连片发展,群众增收、共同富裕”的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的新路径,努力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以实际行动让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在临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主要做法

一是牢记嘱托践使命,吹响过上好日子的“动员号角”。临沭县按照总书记指示要求,坚定正确方向,树立改革思维,谋定发展路子,破题朱村新发展格局。群策群智“谋定位”。以“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为主线谋划目标定位,先后三次把县委常委会开到朱村,研究成立朱村整体提升指挥部,聘请浙江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山东省冶金设计院等机构编制《朱村村庄规划》,以“中国红村”为发展定位,以“片区作示范、集体得收益、群众得实惠”为工作思路,谋划建设“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的示范村、沂蒙精神红色基因代代传的示范村、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示范村、山东传统村落保护的示范村。立足特色“绘蓝图”。结合朱村特色资源,重点围绕“红、绿、蓝、古”四篇文章策划“过上好日子”的路径:用好朱村战役发生地和拥军支前模范村两块招牌,做足红色文章;用好岌山地质公园这一生态资源,做好绿色文章;用好沭河、沭河古道和分沂入沭三条水系,做透蓝色文章;用好明代和清代两朝古建筑,做靓古色文章。系统推进“同富裕”。坚持系统谋划、一体推进,以朱村为示范,开展改革攻坚、机制创新,带动周边村居红色教育、休闲观光、文化旅游等产业振兴,实现连片发展、共同致富,建成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年,朱村村集体收入可达万元,是年的30倍,村民人均年收入可达3.5万元。

二是党建引领聚共识,夯实过上好日子的“战斗堡垒”。朱村早在年就成立了临沭县第一个村党支部,革命历史悠久,干群关系密切。临沭县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优良传统,注重发挥好村党支部和广大基层党员的作用,以建设党建共同体为抓手,引领带动乡村全面振兴。支部当好“领头羊”。实施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按照“农文旅”融合发展理念,以土地集约经营为抓手,规划建设“朱村柳韵”田园综合体,建设了集采摘、体验、休闲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三产融合带动乡村产业振兴。朱村党支部成立珍珠苑合作社,完成葡萄、香菇特色农产品的绿色认证,注册“珠村”“七岌山”商标,打造了“朱村味道”电商品牌,年产值达到万元,为村民增加多个就业岗位。党员争当“先锋队”。村党支部与“钢八连”签订“党建共建协议”,创新实施“支部建在网格上”,探索网格化服务管理,与村干部绩效奖励、党员积分量化管理、文明户评选等活动挂钩,先后有20多名党员被省市县评为优秀共产党员、道德模范、创业标兵,多个家庭被评为“五好家庭”“精神文明户”。成立朱村发展促进会、孝善养老基金会,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实行党员包户,探索能人帮村、五老治村、青苗壮村、巾帼美村的村级治理新路径。推行“党员承诺践诺”“党员先锋岗”“党员结对帮扶”等争先创优活动,先后培养出党员种植能手23名、技术土专家9名,带动多户群众发家致富。服务群众“贴心人”。实行“红色帮办代办”服务,推行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明确60余项工作由村级代办,20项政务服务可实行上门办理,村干部和党员轮流带班,建立干群月见面和代办事项公开制度,实行“一条龙”“代办式”“点题式”服务,先后涌现出义务讲解员王经臣、义务代办员钟云、新时代沂蒙扶贫“六姐妹”王洋等一批“身边楷模”,在群众中树起了一面面先锋旗帜。

三是挖掘特色创优势,走稳过上好日子的“致富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临沭县创新资源开发模式,把朱村沉睡的红色资源、厚重的文化资源、丰富的自然资源统筹开发利用,发展特色产业,使朱村的天然优势转化为经济增长的优势、高质量发展的优势、过上好日子的优势。唤醒“红色记忆”。深入挖掘支前精神、治淮精神,建设沂蒙支前馆、村史馆、导沭整沂等“五馆”、拥军巷等“五巷”和“三同”教育基地,设立临沭县委党校朱村校区,打造党员干部红色基因传承的载体平台,累计接待全国各地参观人员20余万名。赓续红色血脉,弘扬“双拥”精神,号召各界群众踊跃参军,近年来仅朱村就向全国输送优质兵员90余人,临沭县连续2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县”、连续8次荣获“全省双拥模范县”,保持了连续60年无责任退兵的全国纪录。统筹县内红色资源优势,串点连线,联动发展,打通朱村和刘少奇在山东纪念馆、滨海革命烈士陵园等红色教育基地的交通环线,推动红色资源的抱团式、联动型、统筹化发展。做好“山水文章”。整合周边沭河古道、岌山地质公园等“蓝色”和“绿色”资源,建设涵盖岭南头、文家埠等10个村居、2万余群众、24.6平方公里的朱村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实施点上培育、线上串联、面上提档,统筹抓好“一改六化一整治”(实施卫生改厕,同步推进硬化、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彩化综合整治)和“一村一场一汪塘”(建好文体广场、生态汪塘),持续改善人居环境,朱村被评为山东省第一批“宜居村庄”,成功举办年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启动仪式。擦亮“古村名片”。朱村现有保存完好的清代民居余间,是鲁东南一带唯一一处规模较大、保留较为完整的明清民居古建筑群。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结合明清古建筑特色,修旧如旧、复古如古,打造“一街一巷一园七户”古村落,重现了原生田园风光,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四是着眼长远强内力,构建过上好日子的“内生机制”。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不是一日之功,必须建立长效机制,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临沭县注重引入市场机制,建立市场主体和村集体、村民利益联结机制,把“资源”变“资产”,让“村民”变“股民”,使“集体”变“股东”,共建红色朱村、共享发展红利。“穷村落”变为“大股东”。坚持市场化经营的路子,村集体以土地、资源等作为入股资本,通过自筹资金或与社会资本合作等形式,占股%-20%不等,成立了朱村建设、朱村旅游开发、朱村商贸、朱村档案等公司,专业化运营管理,市场化拓展业务,通过股权分红等形式为村集体和村民“造血”。县文旅集团与朱村合资成立了朱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县文旅集团占股51%,朱村占股49%,推动水韵朱村红色文化旅游项目建设,项目全部建成后年可实现综合收入1.2亿元,村集体增收万元,村民人均增收3元。朱村还利用自身档案管理技术和经验,与社会资本合作,成立档案公司,业务拓展至临沭县其他镇街、县直部门、企业和周边郯城县等地,实现了特色创收。“纯农户”成为“创业者”。引导朱村群众参与文旅产业,项目90%以上的商铺经营者为朱村及周边村民,为群众提供保洁、保安、群众演员等工作岗位余个,吸引了大批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比如,村民王叙在景区投资建设红点VR体验馆,立足于当下年轻人的潮玩需求和VR虚拟现实技术,打造以VR体验为主题的休闲娱乐中心,在十一国庆假期期间7天的营业额达到5万元。在外务工16年的朱村村民陈晓斌回乡创业,成立朱村红色书画院,每天都有一两千人来学习打卡,感受红色旅游的魅力。“小产业”创出“大效益”。立足柳编传统优势,以“临沭杞柳”“红色朱村”为品牌,放大“中国柳编之都”效应,建成1.4万平方米的中国柳编艺术博览中心展馆,成功举办了第五、六、七届中国临沭柳编旅游文化产业博览会,累计接待游客60万余人,带动消费余万元。今年9月29日至10月7日,第八届中国(临沭)柳编产业交易会、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临沭庆祝活动以及红色朱村文化旅游节在朱村举办,累计客流量达到50万人次,综合收入0余万元。

五是全面支持促发展,凝聚过上好日子的“同心伟力”。临沭县不断集聚发展资源,加大资金投入,推动朱村旧貌变新颜,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多方“招才引智”。中央办公厅定期回访调研,对朱村发展予以关怀指导;省委多次派出督导组实地督查,推动朱村发展项目稳步发展;临沂市成立了由水利局、民政局等相关部门组成的专门工作机构,并先后选派两批“第一书记”驻村帮扶朱村发展;临沭县明确由县委副书记和一名县级领导牵头负责,县农业农村局、文旅中心等作为对口帮扶单位;镇党委成立工作专班驻村指导,形成了上下联动、同频共振促发展的工作格局。多层“汇集政策”。用好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新时代支持沂蒙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实施方案》等上级政策,市县出台7大类86项帮扶措施,动员社会各界从人、财、物等方面全力服务支持朱村发展。为对接落实好上级帮扶政策,朱村成立了美丽乡村、增收致富、治安稳定、移风易俗、扶危济困以及三务监督等“6条工作线”,每条线由一名村“两委”干部牵头负责,若干年轻党员、乡土人才参与,并建立重点工作线每周例会制度,使人人身上有担子、集中力量谋发展。多点“投资引流”。县财政投资5.2亿元,实施“红色朱村”改造提升项目,建设沂蒙党性教育基地、党员干部宣教基地;落实临沂市“打造长三角休闲旅游后花园”的部署要求,加快推进朱村红色文化旅游片区建设,引导在外成功的乡贤回乡创业开设特色商店,成功创建“山东省旅游特色村”。为进一步提升朱村交通便利程度,先后建设沭河东岸滨河大道、朱村沭河大桥、7.3公里的朱村沿河路等周边道路工程,打通朱村融入临沭、对接临沂的交通大动脉,使朱村到县城的车程缩短30分钟,为朱村融入临沭、对接临沂奠定了坚实基础。依托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临沂欧拉农业公司,流转土地2亩种植杞柳,种植户年均增收1万余元。

经验启示

——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必须紧紧依靠党的领导。无论是发展经济还是提升环境、维护社会稳定,必须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把党建共同体同党员、支部、党委紧密结合起来,建强基层组织,发挥党组织引领带动作用,真正为民服务办实事,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让党的传统、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必须运用市场化机制。群众是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主要参与者、最大受益者,村集体和村级经济组织是主要推动者、具体实践者。临沭县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筑牢发展共同体意识,利用市场化经济手段,注重激发群众主体作用和村集体的组织协调作用,建立市场主体和村集体、村民利益效益联合机制,把“资源”变“资产”,让“村民”变“股民”,使“集体”变“股东”,共建朱村红色教育产业、共享发展红利。

——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必须系统谋划连片发展。一村富不是集体富,连片强才能区域强。临沭县朱村在率先发展的同时,通过系统性规划、整体性打造、全面性提升,立足特色资源,做好山水文章,点上培育、线上串联、面上提档,片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直接带动沿线10个村居近2万村民创业就业、增产增收。朱村片区发展共同体建设实现了强村带弱村、一域全提升,避免功能相近、无序建设,对示范带动村级区域发展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必须立足特色形成优势。临沭县作为弘扬革命传统、传承沂蒙精神的重要阵地之一,始终把建设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为重点工作来抓,不断拓展红色文化利用途径,深挖文化内涵,深耕红色旅游,探索红色文化与旅游发展的融合新路径,积极打造党性教育、乡村旅游和青少年研学游等多种旅游新业态,真正让游客走进来,让农民富起来。

来源:临沂市委改革办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480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