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是如何成为酿酒界制曲一哥的

2023/5/14 来源:不详

白癜风诚信医疗 http://nb.ifeng.com/a/20180413/6502255_0.shtml

↑丈量中国酒地理,解读中国酒文化

头图设计/木易

底图摄影/常中正

提到优质白酒的酿造原粮,高粱总是抢先浮现于我们的脑海。

高粱籽粒里潜藏的单宁,让它吃起来一言难尽,用来酿酒却如伯牙遇到子期。适度的单宁在酿造过程中会产生丁香酸、丁香醛及其他香味物质。(点击高粱,了解更多中国白酒的风味故事。)但是,高粱的魅力需要酒曲来开启。

江苏宿迁某酒厂,酒曲。

摄影/陈玉

用曲酿酒,是中国先民的独创。世界上其他的知名烈酒,如白兰地、威士忌,采用的是纯种发酵,即使用糖质原料(果汁、谷芽等),无需糖化过程,酵母菌是主要发酵剂。

而中国白酒的发酵属于双边发酵。高粱等谷物中的淀粉无法直接利用,要先经淀粉酶糖化之后,才能进一步发酵酒精。这个过程单靠酵母菌无法完成,于是活跃着多种酿酒微生物的小宇宙——酒曲登场了。

酿酒酵母摄影/韩培杰“无曲,即佳米珍黍空造不成。”酒曲像一把钥匙,有了它,才能解锁佳米珍黍的天赋香味,酿出美酒。酒曲中多种酿酒微生物共同协作,对营养物质代谢,形成醇类、酯类、有机酸、醛等几十种代谢产物,这才有了白酒复杂而迷人的香气。

通过梳理如今几大名酒的酒曲工艺,我们发现,它们虽然香型、风味各不相同,但在制曲时不约而同选择了小麦、大麦、豌豆为主要原料。而小麦,是其中的主力。

看来,想酿成一杯好酒,小麦是绕不过去的起点。

年,中国小麦产量亿斤,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20%,产量全球第一。作为中国第二大口粮,低调的小麦,绝对有高调的资本。

在传入中国之初,小麦远不如现在风光,甚至有些被嫌弃,被视为只有“野人农夫”才食用的粗陋食物。

如今它遍植全国,修炼成了制曲“一哥”。这个华丽逆袭的“爽文剧本”,小麦是怎样书写的?

我们将通过两期内容,分上下两篇,尝试追溯一个“外来户”征服中国白酒的过程:

上篇

靠“拧巴”的生存策略,小麦融入中国耕作制度

堪比四大发明的霉菌酿造法,从麦曲开始

下篇

自带增香密码,小麦铺陈出中国酒的风味底色并非北方专属,适合制曲的小麦也许更爱南方

本期,我们且穿越历史,看看小麦如何在中国扎根,并成为制作酒曲的“天选之子”。

全文共字,图(标)24幅,阅读约需8分钟。

"靠「拧巴」的生存策略

小麦融入中国耕作制度"

我们常说,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这句话在小麦身上并不适用。

小麦冬种夏收的生长特性在中国显得有些拧巴。正是因为这种拧巴,小麦得以融入中国的耕作制度。

新疆塔城,春雪盖住麦苗。在华夏文明早期,“南稻北粟”的农耕格局已经基本形成,粟(去壳后为小米)、黍(去壳后为黄米)等本地土生土长的禾本科作物是当时北方粮食作物的绝对主力。东周时期的小麦种植范围有所扩大,但仍然是一种不太体面的食物。有研究者对中国北方36个遗址中出土的多例人骨稳定同位素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东周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城市平民以麦为主食,城市中的贵族以及周边乡村的农民仍然是以粟为主食。

据考古研究显示,至迟在距今年以前小麦已经传入到中国境内。东周时期中原地区主粮开始发生由粟到小麦的转变,并且最早开始大量食用小麦的是社会底层人群,尤其是城市中经济状况最差、且没有农田耕种的人们。(田成方、周立刚,郑州大学学报,)

为了生存,才不得已选择食用小麦,可见那时小麦的地位有多边缘。

专家观点

点击下方文字展开更多

在中国,出土有早期即距今年以前的小麦遗存的考古遗址,已经多达30余处,集中分布在西起天山东缘、东至山东半岛的一条绵延数千千米的带状地带上,大体位于北纬34°~46°之间。这条带状地带属于三个考古学文化区域,从东向西分别是海岱地区(主要包括现今的山东省以及安徽省和江苏省的北部)、中原地区(主要包括今河南省以及山西省和河北省南部)和西北地区(主要包括今黄河上游地区、河西走廊和新疆的大部分区域)。

小麦自西亚通过中亚传入中国,所以西北地区似乎应该与小麦传入中国的途径关系最为密切。这一地区也是目前早期小麦遗存出土比较集中的区域,所以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小麦是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但是,在西北地区、中原地区和海岱地区都发现有距今年前后的早期小麦遗存。不仅如此,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可信度最高的、年代最早的小麦遗存,出土于山东胶州赵家庄遗址,这个遗址恰恰位于整个带状地带的最东端———山东半岛上。根据这种分布规律来看,小麦是否确实是沿着丝绸之路由西向东逐步传入中国的,值得重新考虑。

除丝绸之路外,欧亚草原通道也是东西文化交流的主要路线之一。东起东北亚的大兴安岭西麓,西至欧洲中部的喀尔巴阡山脉,途径蒙古高原、南西伯利亚、中亚和西亚的北部,直达欧洲中部。这条通道主体是平坦广阔的草原,中途没有难以克服的自然障碍,所以成为连接东西方文化的天然廊道。

我们认为,小麦传入中国的途径最有可能就是欧亚草原通道:大约在距今年前后,小麦由西亚传入到中亚,随后逐步成为中亚地区河谷地带早期农耕生产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大约在距今年前后,小麦被分布在欧亚草原东部地区的早期青铜文化所接受;由于欧亚草原各个早期青铜文化之间的密切接触,小麦迅速由西向东传播,通过萨彦-阿尔泰-天山地区到达蒙古高原地区,被分布在蒙古高原南缘的北方文化区所接收;由于北方文化区与黄河中下游古代文化之间的联系是南北向的,小麦的传播方向出现了一个转折,通过多条南北向的河谷通道向南传播到了黄河中下游地区,例如滦河河谷、桑干河/永定河河谷、河套两端的黄河河谷等。

河南郑州,中牟县黄店镇,全镇小麦进入机械收割阶段。摄影/马健不过,两汉之际,气候开始由暖转寒。天气冷了,小麦的“春天”来了。d4b59e气候的转变在二十四节气的记载中留下了痕迹。现行的二十四节气顺序是雨水在惊蛰之前,清明在谷雨之前。但根据汉代一些历书的记载,惊蛰在雨水前,谷雨在清明前。节气序次更动的原因,是“由气有参差故也”(《礼记注疏》,孔颖达),也就是气候发生了变化。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从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歌中,我们可以看出,先雨水,后惊蛰,先清明,后谷雨。图为谷雨时节,山东郯城县农民抓住雨后晴好天气对麦苗春耕春管。

摄影/赵玉国

古人总结发明二十四节气是为了指导农时,汉代节气序次的变换,正是当时人为适应气候变化采取的相应措施——气候较暖时,先谷雨而后清明,使春播提前以避免错过最佳播种期;气候转冷时,则先清明而后谷雨,以推迟春播,避开寒冷时节,以保证作物的出苗率。

天气转冷对喜温喜阳的粟并不友好,却正中小麦“下怀”。

起源于新月沃地的小麦拥有与中国本土作物截然不同的生存策略。新月沃地的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阴冷湿润,主要降雨季节在冬春两季,这种环境赋予小麦独特的生长发育过程。

小麦有一个重要的生长阶段,叫做“春化”。种子萌动以后,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低温条件,才能结出籽粒,这段时间就叫春化阶段。如果种子发芽以后一直处于高温条件,就只能停留在分蘖(niè)(禾本科等植物在地面以下或接近地面处所发生的分枝)阶段,而不能抽穗或很少抽穗,影响收成。

分蘖之后,小麦在11月-12月进入越冬期,也就是春化阶段,幼苗开始“休眠”。直到翌年二月中下旬开春之后才开始返青,继续生长发育。摄影/袁欢欢

当然,现在中国普遍种植的普通小麦,既有冬小麦,也有春小麦。有学者认为,春小麦是在小麦从新月地带传至中国内地的途中,在中亚或中国西北某处海拔较高的地区,经过自然选择与人工干预从冬小麦中分化出来的,在先秦时期就已传入中国。

但是在两汉之际,相比春种秋收的“旋麦”(既春小麦),人们更加    韩培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赵志军本文创作团队策   划:阿沛撰   稿:宋宋图片编辑:Phil制   图:李雅琼、猫不贰、kiki、袁梦、木易制图指导:

我就是个画地图的

部分供图:视觉中国

文章来源:国酒地理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465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