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郯城县
2022/10/22 来源:不详郯城县,是春秋时期的郯国故地。若从临沂乘车走益新公路去郯城,接近县城时,首先看到的就是郯国故城残垣。公路西侧有一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碑,上刻“郯国故城”四个大字。城墙若断若续,但故城轮廓依然可见:残垣蜿蜒绵亘,芳草萋萋,常使游人驻足,过客指点,都免不了要发一发思古之幽情。
郯国,在春秋时为鲁国附庸,虽是区区小国,却也颇有名气。郯国君主两次朝鲁,详载于《春秋左氏传》。鲁昭公十七年(公元前年)郯子朝鲁时,昭公盛宴款待。席间,鲁大夫昭子问起远古帝王少皥氏以鸟名官之事。郯子数典述祖侃侃而谈。他说:少皥是我的祖先,我当然知道。我的祖先少皥挚初立位时,恰好有凤凰飞来。这被当成是吉祥的征兆,因此就拜鸟为师,以鸟名来称呼各种官职。满座人无不佩服郯子的学识渊博。当时孔子二十七岁,在鲁国做个小官,他听到此事后,立即去找郯子拜师求教。“孔子师郯子”,自此成为千秋佳话。孔子后来周游列国时又在郯国遇见程子,他在车上俯身同程子交谈,以致车上的伞盖都修斜了。后人建“倾盖亭”以纪其事。“问官”和“倾盖”两个与郯国有关的故事广为流传,并成为历史典故。
郯国很小,在春秋时期的战争角逐中自然不能逞强。但古郯国的文化比较发达,对后世的影响十分深远。郯子朝鲁一席话,几千年来一直为人们珍视,至今仍是研究古代官制形成和远古民族演变的重要资料。历史学家认为,少皥族是黄帝族向东发展的一支,与东夷各族杂居,接受了太皥族文化,成为夷族文化的继承者,历史上的大汶口文化也应属于少皥文化。少牌后裔在山东南部建立了一些小方国,成为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发样地。若上溯到西周之前,被称为炎国即是郯国故称,周成王东征时为伯禽所灭。周初封国名依原国名作为封国名,“炎”加“邑”为郯,伯禽受封为鲁侯,郯国遂为鲁国附庸。秦灭六国而建郡县,以郯国故地为郯县,郯郡治所。唐朝始置郯城县,而后递有沿革。自明初复置城县以来,郯城县县名无改,延续至今。摘自《琅琊乡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