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城县胜利中学难忘的中学时代
2022/9/5 来源:不详(1)
郯城县胜利中学坐落在美丽的银杏之乡——胜利镇中心街东,碧波荡漾的沂河西畔。学校创建于年,最早称房庄中学,那还是轰轰烈烈的文革时代。年房庄公社设立胜利乡,学校为胜利乡第一中学,也称胜利乡中心中学。年改为胜利镇初级中学。
小编在年至年在胜利中学度过了三年的美好的时光,那是多么令人难忘的年代啊!
胜利中学
我于年6月在周贾庄小学毕业,9月考入胜利中学,被编在91级四班,班主任是袁明亮老师。
当年小编年仅十四岁,正是风华正茂的求学年代。
记得开学的那一天,虽然天气还比较热,艳阳高照,但还是挡不住同学们那孜孜以求的一颗颗炽热的心。
我们九一级四班一共有六十多位同学,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其实也就来自胜利乡的几个村,刚入学时面对许多陌生的面孔,即兴奋又好奇。才知道世界这么大,才知道胜利乡有好多个村庄。
胜利乡那个时候管辖32个自然村,如今好多村庄已经合并,也有28个行政村。
郯城县胜利镇
在胜利乡以前有三处初中,除了胜利中心中学,还有两处联中,位于高大村的高大联中和位于南新汪村的新汪联中。由于胜利乡人口众多,加上地形南北狭长,为了管理方便而设的。后来化镇撤乡时三校合并了。
学校大门宽敞明亮,两扇铁门对开着,像两个钢铁战士守卫着美丽的家园。大门外一条宽阔的马路贯通胜利街东西。那个时候的公路都是铺满一层厚厚的沙子,风一起,卷起黄沙,漫天盖地,钻入人的脖子、耳朵、眼睛,特别难受。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进入大门的是一条笔直的水泥路,一眼望不到头,这是学校的主路。
主路两旁栽满了高大的法桐,苍翠的桐叶在微风吹拂下沙沙作响。
学校大门
学校占地面积很大,坐北朝南呈长方形。学校北面是一马平川的操场。我们的教室就坐落在操场的南边,三个年级一共十二个班。八九十年代我们这里的校舍没有像现在的高楼大厦,那个年代几乎都是低矮的砖瓦房。
贯穿学校南北的中轴大道,把教室分成鳞次栉比的四排。红砖青瓦的校舍在蓝天白云映衬下显得熠熠发光。
教室和操场之间还有一片小树林,那是山楂树。一到秋天山楂成熟的季节,红色的果实圆溜溜地缀满了整个树林。那是我们的乐园,大家在山楂林里追逐嬉戏,好不快乐!
教室的南边矗立着一座水塔,那是学校最高的建筑。水塔的旁边是一排自来水管,夏天热了我们就一溜烟跑过去,打开水龙头张口就喝。那个时候也不知道那么多的卫生知识,只是大家都这样。
再往南,主路西边是校长办公室、教导处及教师办公室,东边是个月亮门的大院子,记得有一年五四青年节在这里举行了一场热闹的文艺表演活动。
“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这些歌曲经常萦绕在我们的耳边。
(2)
八、九十年代小学是五年制,几乎是语文和数学的天下,三年级开《自然》课,四年级开《地理》课,五年级开《历史》课,体育美术音乐几乎没有,《思想道德》只发了课本没有上,形同虚设,遇见重要节日班主任教我们唱国歌。
八十年代小学语文课本
到了初中,课程陡然增加,课程安排得紧张而有条不紊,《数学》分《代数》和《几何》。还增加了《英语》、《物理》、《化学》,《政治》、《生物》等课程,其中《语文》、《数学》、《英语》和《政治》是主课,其他是副科。
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胜利中学教室
特别令我们感兴趣的是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都由专职的代课老师教。不像小学的代课老师,都是全能老师。可惜这些课程还经常被文化课占用,尤其到了初三,只有体育课还上。
初一时语文老师是徐庆长老师,个头不高,但很灵活,他讲课非常幽默,记得在讲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模仿古代女子作揖,惟妙惟肖,弄得哄堂大笑。
上初二时,徐老师调走了,我们迎来了一位非常和蔼可亲的老师——郑清川老师。郑老师老家在马头镇,那年刚从临沂师专毕业就分配到我们胜利中学,我们班主任袁老师常常夸奖他是我们胜利中学建校以来第一个大学生教师。
郑老师带着一双近视镜,镜片厚厚的,度数挺大,他讲课时特别认真,常常大声喊,唯恐我们后面高个子学生听不到。
他在看晚自习时,双手捧着一本厚厚的书,时而抬起头,时而看看脚下,嘴里默念着什么,老师应该在学习和教学中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教学相长。
八九十年代语文课本
班主任袁明亮老师同时也是我们班《几何》老师。由于他教学资格老,学问高,受到好多老师和学生的尊重。数十年的教学生涯,桃李满天下,好多年轻老师都曾经是他的学生。
袁老师上课时总是一手拿着一个三角尺,另一只胳膊夹着几何课本。
上课时他总是瞪着一双大眼睛,双目炯炯有神。
那时我们不懂事,挨批评是家常便饭。
他对调皮捣蛋的学生大声训斥。发怒时,脸庞总是涨得红红的,我们不敢正眼看他。
当我们做得好的时候,他变得非常和蔼可亲。如同我们的父辈,眼睛里充满了欣慰。
严格的教育,换来了丰收的喜悦,后来我们班毕业中考时,无论考上小中专的,还是高中的,在整个年级是名列前茅的。
可是当时我们不理解,有时还带着恨意,长大了才渐渐明白一些做人的道理。正所谓:
严师出高徒,严父出孝子。
曾经的中学时代
初二时教我们代数的是个年轻帅气的老师,胡现伟老师。初三就换了一个戴眼镜的年轻老师。
记得政治课王老师篮球打得棒,在下午饭后经常在操场看年轻老师们打篮球比赛。
初一时宋老师教我们历史,经常在讲解课本知识时穿插一段历史典故,记忆犹新。可惜后来不教我们了,历史课也换了好多老师,那个时候读书太少,好多历史事件和人名搞不明白,稀里糊涂的,感觉历史最难学。小编大学毕业后经常去书店看书,渐渐喜欢上历史,觉得历史最好学。
我们的音乐课初一是一位杨奉新老师教的,杨老师多才多艺,不但懂音乐,篮球也打得很棒,他还能把篮球放在一只手的手指上旋转,另一只手不断地拨动,令我们羡慕不已。每次学校篮球比赛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操场上体育课的学生
下午晚饭后是课外活动时间,时间很长,我们都到操场去玩,那个时候操场面积很大,除了篮球场地水泥硬化了,其他都是沙地,上面长满了绿草。
我们都静静地端坐在篮球场地,看着精彩纷呈的篮球比赛,那矫健如飞的身影,真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初二时历史老师宋老师教我们音乐了,记得一次上音乐课,在他的办公室,他端坐在一台钢琴抚琴,我们唱歌。那场景以前只能在电视里看到。小编也是有生以来第一次见到钢琴。
英语老师王芳是个教我们的唯一的女老师。我们那个年代初一才接触英语课程,不像现在的孩子,幼儿园就识读,小学三年级就正式开课了。
刚开始学英语,为了记忆单词读音,通常用汉字注释英语单词的读音。老师教我们读了好多遍,就是记不住。
为了应付考试,一个单词通过无数次默写,知道其写法和意思,就是发音不准确。所以学起来事倍功半。
其实英语是一门语言,像我们的汉语一样用于说话的语言。应该先进行听说的学习。
八九十年代的英语课本
教我们化学的是王老师,以前是在新汪联中教英语,挠腮胡,业务能力非常棒,讲起课来绘声绘色,也是我喜欢上的课。
记得在操场做操时,老师们都跟在我们后面一起做。那个时候没有统一的学生装,穿得花花绿绿的,远远望去,像一片海洋,在海风吹拂下,一起一伏。
王老师做操给人感觉非常滑稽,我们给他起外号“机器人”,其实王老师做事非常认真的表现,我们那个时候不懂事。
教我们地理的是赵老师,我自小就喜欢看地图,只要见到墙上的大地图,静静地呆好久。后来都能够自己画出世界地图。
八九十年代的初中地理课本
地理课赵老师也是我们学校的团支书,每逢周末组织我们团员去乡镇敬老院,给孤寡老人打扫卫生等。那个时候周六下午还上一节课,周日休息,等于一周休息一天半,不像现在的孩子那么多的充足时间,一周休息两天。
教我们美术课的是位老教师——徐老师,他的办公室里都摆满了好多艺术作品,每次路过他的办公室,总是驻足观看,心里充满了好奇,那个时候非常喜欢画画,还和好多同学商量,打算跟徐老师学美术,后来就不了了之了。
徐老师还兼职我们学校的摄影工作,我们的毕业照都是他给照的。
物理课是王培江老师教的,他的声音非常洪亮,整个学校都能听见,震耳欲聋的声音,就是打盹的同学也能振醒。
非常幸运的是我们那个年代遇到了这么多好老师,好同学,大家发奋图强,如饥似渴地学习,正是: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
每年秋季运动会的时候是我们最快乐的日子。当时胜利中学是拥有全乡所有学校中最大的操场,全乡所有的中小学的运动员每年秋季都在这里举行比赛。
整个乡镇的中小学生也都过来观看比赛,而且各种外卖比如卖瓜子的、卖玩具的、卖水果的、卖糖葫芦的等随着潮流都拥挤来了,偌大的学校一下子塞满了人,真是人山人海、人声鼎沸!
我们各人拿着自己的凳子,排好队,按照班级鳞次栉比地排列,围坐在操场的四周。因为是三天的时间,不用上文化课,可以放松放松,看看课外书。
操场北墙外曾经是一望无垠的麦田,每到端午节前后,是麦子成熟的季节,夏风吹来,一阵阵麦香沁人心脾。
麦田
操场的前面是个高台子,那是学校领导和讲解员坐的地方。记得当时胜利中学校长是黄校长,后来是杜校长。等中午休息时间,大家解散,可以到处玩玩。
随着人群我也挤进去,寻找我最喜欢的东西,终于在教室墙角发现我平生的最爱——小人书。
小人书,又名连环画,我们这里叫它“画册”,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最喜闻乐见的文化通俗读物,随着电视等媒体的发展现在已经成为历史了。
我蹲下来,双手捧着,看了一本又一本,所有的我都喜欢,想多买几本,可惜囊中羞涩,只够买一本的,最后花了一毛八分钱买了我最喜欢的一本水浒故事连环画《鲁智深》。现在这本连环画还收藏在家里。拿起它就想起胜利中学的运动会。
水浒故事连环画《鲁智深》
记得学校唯一一次组织学生看电影,在胜利街,学校门口向东,那天放映了两部电影,只记得其中一部是我最喜欢看的武打片——《飞天神鼠》,那惊心动魄的武打场面,那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至今历历在目。
八十年代精彩武打电影《飞天神鼠》
(4)
学校西部是生活区,从北向南依次是伙房,教师宿舍,男生宿舍等。
我们的宿舍在南头,记得宿舍前面还有一片杨树林,那也是我们的停车场,自行车排满了整个树林。那个时代的交通工具基本都是三八大杠自行车,我知道的有永久、凤凰、飞鸽等老牌子。
三八大杠自行车
那个时候分走读生和住宿生,家在学校附近的,比如胜利村、前房庄、后房庄、渡村的学生放学可以回家吃饭休息。离学校远的都得住宿,那个时年代交通不发达,我们年龄也小,骑自行车回家路上也不安全。
每逢周末我母亲就得忙活一大早,烙煎饼。我她把烙好的煎饼折成四方形,叠在一起,叠得高高的,像一座小山丘,再用白色的笼布紧紧地裹住,最后用农用白色化肥袋子套上,这就是我一周的干粮。
把辣疙瘩削成细细的长条,就像削好的土豆丝一样大,炒熟,装进已经洗好的罐头玻璃瓶里,盖好盖子,这就是我一周的咸菜。
烙煎饼
那个时候大家吃的就是煎饼卷咸菜。有时卖包子的过来,想买几个吃,摸摸口袋,囊中羞涩,不舍得买。
虽然生活苦点,但是大家在一起有说有笑,一块学习,一块努力,反而过得非常快乐。
时光飞逝,一晃三十年过去了,小编也从翩翩少年变成中年大叔。现在已经年过不惑之年了。三十年,弹指一挥间。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现在的胜利中学
最近回家乡,恰逢房庄集,偶然路过胜利中学,曾经的低矮的砖瓦房变成了高楼大厦,路边绿化成林,繁花似锦,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看着这又陌生又熟悉的母校,真是: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透过朗朗的读书声,仿佛又回到了那个风华正茂的求学年代。
作者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