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鸡猪蹄麻花锅饼,郯城李庄还有这些

2025/3/25 来源:不详

记者高松沂河岸边,老码头上石条台阶已经被脚步磨得锃亮。跨越百年的印记,甚至在石条上留下两道对称凹痕,镌刻下郯城县李庄镇昔日作为“水陆码头”的繁盛。人流即商机。水运繁盛时,李庄人因水兴业、靠路生财,给后人留下烧鸡、猪蹄、麻花、锅饼等特色美食。传承至今,这些昔日供应往来商贾的美食,不仅飞入寻常人家,还靠着悠长香气和独特口感形成特色产业,让昔日繁盛以产业之兴的形式保存下来。清乾隆六次南巡,均途经郯城,共计驻跸十余天。上了年纪的李庄人,甚至能绘声绘色地介绍“李庄是郯城北大门,当年在这里修建了一座石基木结构的牌坊,名曰迎驾楼。”《郯城县志》及《续修郯城县志》相关记载,印证了上述说法。这一段史料,也反映出彼时的李庄交通确实便利。“村西是沂河,往南百里通京杭大运河,向北可抵鲁中;陆路驿道辐射鲁东、鲁南及苏北。”李庄籍作家胡秉仁在其撰写的《李庄一村往事》中,这样总结水运繁盛时期李庄的优势。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公路网完善、河道上兴修水坝,除了大运河外,水运在鲁南地区逐渐完成历史使命。李庄西侧沂河上原本人声鼎沸的码头,也逐渐荒废,仅保留横渡沂河的渡口功能。就像车轮碾过总会留下印记,水运繁盛数百年的李庄,给当地留下了兴商传统。南来北往商贾的食宿需求,让李庄人占尽地利,沿街开起商铺、支起摊位,客栈、酒肆、钱庄等服务业态在这里发展起来。易于携带的烧鸡、猪蹄等美食,也在此期间形成了独特风味。“这些来往的商人、船家,走南闯北吃遍各地美食,如果没有独特之处肯定不能吸引他们,所以在市场需求下,配方和制作方法都在不断完善、提高。”传承百年烧鸡老店的倪成胜介绍,不仅是大江南北常见的烧鸡和猪蹄,在一代代李庄人的传承中形成熏香突出的独特口味,就连北方常见的麻花,在这里也从“炸面条”得到启发变得纤细、精致、酥脆、适口。就像昔日沂河上千帆竞发,现今的国道带着滚滚车流纵贯李庄镇。途经镇驻地两公里道路两侧,以平均每40米就有一家烧鸡店的密度,挥舞起李庄美食产业的旗帜。“随着地方美食特色愈加鲜明,现在李庄大大小小百余家烧鸡门店,同时在卖着猪蹄、麻花、锅饼等,已经形成了“一桌李庄菜”。”李庄烧鸡协会秘书长辛效平说,一只烧鸡加一盘猪蹄下酒绝佳,再加上麻花暖胃,李庄各色美食组合起来端上桌就是一套“硬菜”。因此,围绕这套“硬菜”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借助距离临沂城区不到20公里的便利,李庄烧鸡、猪蹄、麻花、锅饼等特色美食销售网点在临沂城区遍地开花。百度地图上,以“李庄烧鸡”为关键词,在临沂城区能显示50多个结果,其中以连锁店居多。“目前还是以门店、集市销售为主。”李庄味道烧鸡猪蹄专营店负责人张海波介绍,李庄美食现做现卖的模式能保证口味纯正,但也制约了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既是销售门店也是加工坊,这样的家庭式生产,在鲁南乡村是常见的商业模式。在为乡村创富同时,也让乡村靠产业蝶变有了广泛基础。这样的蝶变,已在李庄显现。在李庄特色美食领域,已有从业者完成了从作坊到工厂的转型,实现了烧鸡无添加剂杀菌保鲜,让李庄烧鸡“飞”得更远。“这座繁盛至今的水路码头让后代有了商业头脑应该是老祖宗们留下的最大财富。”李庄镇副镇长刘瑞娇说,虽然沂河上的码头早已弃用,但李庄现在还保留着凌晨三四点开大集的传统,周边农村商店、摊贩都到这里进货、采购。家门口就能找到挣钱出路,也留得住人。有商业氛围、有干事的人,李庄想落后都难。“水陆码头”繁盛时期,让以烧鸡、猪蹄、麻花、锅饼为代表的地方美食在李庄形成特色,为李庄人留下飘香万里的手艺,也打开了兴业创富的眼界之窗。现今,环绕李庄镇驻地,北部,4平方公里的智能制造产业园区规划建设快马扬鞭;南部,9平方公里的新家装产业园区拔地而起;中部,坐拥亩现代食品产业园。“北智、南木、中食”的产业发展格局,正从图纸上落地。一缕熏香传万家。李庄美食里,藏着从为生计到形成特色再到产业创富的乡村蝶变秘诀。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88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