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档案馆见证沧海桑田
2023/5/11 来源:不详小小档案馆见证沧海桑田
文/徐锦庚王沛
朱村是个“红色村”,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此工作、战斗过。前些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来到朱村,观看这个抗战初期就建立党组织的支前模范村村史展,了解革命老区群众生产生活。总书记强调,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但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那些为新中国诞生而浴血奋战的烈士英雄,不能忘记为革命作出重大贡献的老区人民。
岁月留痕,留下了历史。朱村建成了山东省第一个村级档案馆,分门别类,收藏了会计、土地、文书、组织等10类多卷(件)档案,较为完整地记录了新中国成立前后迄今的历史轨迹。
在朱村档案馆,透过一页页泛黄的纸张,仿佛穿越时空,寻觅到了朱村人拼搏奋斗的精神源泉,也看到了一个革命老区小村庄70年的巨变。
农业税票见证沧桑历史
王经臣今年70岁,皮肤黝黑,满头白发,走起路来,脚底已经沙沙作响,提起村史,却如数家珍。
朱村曾属山东省郯城县,后归临沭县。说起来,朱村有些“名不副实”:全村无一户朱姓,近九成农户姓王。明朝正德十五年,胶州人王随迁徙到此,娶妻定居,繁衍生息,终成望族。因村东沙丘被道路环绕,呈九龙戏珠之势,得名“珠村”。后因村民崇尚朱子哲学,改为“朱村”。
王经臣早年务农,改革开放后,从事个体经营,年赋闲在家后,东奔西走,搜集村史和抗日战争相关史料,年参与村史馆筹建,成为义务讲解员,人称“王馆长”。
走进朱村档案陈列展室,王经臣来到一个展柜前,指着5张皱巴巴的纸条,神色得意,“这个物件,不少来参观的人都说没见过!”
5张纸条,抬头名称为“上忙执照”,有的已残缺不全,字迹也有些模糊,依稀可辨“山东省沂州府郯城县为征收钱粮给发执照事今据,王淳完纳咸丰六年地丁银”等字样。“这是清朝的农业税票,那时的农业税称为地丁银。”王经臣介绍。
作为一种在农村征收、来源于农业并由农民直接承担的税赋,农业税在中国延续了多年之久。新中国成立后,农业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一直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
地亩产量标注农业发展
年,朱村第一次将地亩产量登记入簿,改变了以前估算产量和赋税的历史。
从现存账本看,朱村的完整记录始于年。从那年起,朱村的粮食生产、分配预算决算方案、征购粮、农业税等收支分配账,被几代会计忠实记录并妥善保管下来。比如,年,朱村粮食总产量28.08万公斤,交公粮2.72万公斤,包括小麦、谷子、稻子、花生等;缴纳农业税.76元。
王经臣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土地产出率低,小麦亩产只有两三百斤,一年只种一季。”很多人以地瓜、野菜、树叶为主食,少年时的他,吃不饱是常事。年、年,因遭受严重自然灾害,朱村免交公粮和农业税。
朱村的户口档案保存完整,这些档案始于年7月7日,每户一页,登记姓名、年龄、籍贯、文化程度等信息。一个叫王朱建的村民,给孩子取名为大米、小米。“起这样的名字,就是希望孩子有饭吃、别饿着。”王经臣说。
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到了70年代,村里小麦和秋玉米、高粱轮作,粮食大幅增产,王经臣们终于吃上了饱饭。年,朱村粮食总产量达到60.96万公斤,征购公粮4.67万公斤,缴纳农业税元。
进入80年代,小麦已经成为农民的主粮,地瓜、玉米等淡出餐桌。交粮也不愁了,年,朱村粮食总产量.25万公斤,征收任务为3.3万公斤,实际缴纳公粮11.65万公斤、农业税元。
年起,已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朱村,公粮任务也按照承包人口分配到户,村里只负责发任务通知单,需农户自行到粮管所缴纳公粮,可以多交,不能少交。多交部分,国家按议价粮付款。富余部分,农民也可以拿到市场买卖。“从这年起,朱村的会计报表就简单多了,村干部的担子也越来越轻。”当过生产队会计的李广茹说。
进入新世纪以来,连续16个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三农”,多项重大涉农政策密集出台,力度大、覆盖广。年1月1日起,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对中国农业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
翻阅着老账本,李广茹感慨万千:“现在种地不但不再交税,还要倒补哩!”到年,朱村每年种植小麦亩,国家补贴每亩每年元,良种补贴每公斤1.34元,农用柴油每亩补贴10元。“是党的好政策让农民过上了好日子。”李广茹笑着说。
土地所有证保卫农民权益
《土地房产所有证存根》是年根据当时的土地改革法精神,按人口统一分配土地的原则,数量上抽多补少,质量上抽肥补瘦,确保全村人人都获得了同等的土地。填于年1月7日,竖式排版,毛笔书写,小楷字工工整整,每户一页,装订成册,共有8册。其上户主姓名、人口和土地亩数、坐落、种类、四至、长宽尺度以及房产四至信息一目了然,十分详尽。这些存根的原件,保留在每户村民手中。当年12月,全村所有农户都领到了这样的土地房屋所有权证,这也意味着朱村土地改革工作全面结束。年开始,朱村人以土地作股,先后加入初级合作社、高级合作社。
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安徽小岗村走向全国。年底,朱村彻底实现包产到户,以家庭为单位生产,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还可以自由买卖,农民生产积极性迸发。为确保公平,第一轮承包到期后,年,朱村又按照宅、田、场、园统算的原则,再次调整土地,使分配更为合理,也为后来的土地流转打下了良好基础。
为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障农民利益,年,国家出台政策,在第一轮承包的基础上,再延长承包期30年不变。现在,朱村每家又增添了一个新本子,红色封皮,烫金字体,叫做《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家家户户小心翼翼收藏。
随着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农民外出打工渐成常态,农村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成为趋势。但是,承包地被大户、企业流转了去,自己的土地权益如何保障,农民心里难免犯嘀咕。
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尝过了土地确权的甜头,朱村村民纷纷拍手叫好:自己的承包地流转出去,再也不用担心“丢”啦!
在这张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上,包含了承包人信息、地块名称、编码、四至以及是否基本农田、承包期限等详细信息,白纸黑字的法律凭证,给了农民十足的底气:有了本本,农民即使进城买房落户,农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依然能得到保护。
近年来,朱村的现代农业蓬勃发展,村民不仅每年可获得一亩地元的流转租金,还能在园区上班当工人领工资。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让农民吃了颗‘定心丸’,心里踏实着呢。”村支书王济钦表示。
小小档案馆,见证70年沧海桑田。经济在发展,生活在变好,乡村在变美。而不变的,是我们那一颗努力奋斗的心。
来源:《农村青年》杂志